一.教学内容:什么是周长》

二.教学内容分析

1.教学主要内容

《什么是周长》是小学数学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周长》的第一节课,是新课标教材中“空间与图形”领域中有关“图形与测量”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基础上展开的,这是学习平面图形周长计算的基础。因此,使学生掌握好这部分内容非常重要。

本节主要教学内容是:通过描一描、量一量、摸一摸等实践活动,让学生自己体验“边线、一周”这些词,初步感知周长的含义。计划一课时进行教学。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结合具体实物,通过观察、亲身体验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周长的含义;教学难点是理解体验什么是周长。

2.教材编写特点

本课教材有以下编写特点:首先通过蚂蚁爬过树叶的边线一周,使学生初步直观认识什么是周长;然后又通过描一描,说一说,摸一摸等活动拓展学生对周长的感性认识,建立丰富的表象,初步认识周长的意义;最后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到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3.教材内容的核心数学思想

这部分教材体现了转化的思想。

三.学生分析

1.学生已有知识基础:认识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并且已经掌握了这些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

2.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学习该内容的经验:学生对“一边、一周”有所了解。

3.学生学习该内容可能的困难:对周长意义的理解。

4.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方式和学法分析:根据教学内容以及本班学生实际,我在教学中注意创设情境,用观察演示和动手操作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操作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建构新知。

四.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

2.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图形的周长。

3.能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周长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教学活动

(一)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卡片

学生准备:课本、练习本、卡片、皮尺、直尺、方格纸

(二)教学过程说明

1.情境导入

先来做个游戏,猜猜我画的是什么?

大家可真聪明,就请同学们在今天的数学课上尽情发挥你们的聪明才智吧!

[通过猜一猜游戏,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认真仔细观察的习惯,并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2.认识周长

(1)描一描,说一说

a.小蚂蚁要去参加运动会比赛,比赛规则是沿着树叶的边线爬一周,怎么爬呢?请同学们用彩笔先在你自己的树叶图上描出小蚂蚁要爬的路线。(学生独立描出树叶的一周)

b.谁愿意来展示你的想法,用笔指一指你是怎么描出一周的?说清楚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结束?(学生汇报,强调又回到了起点)

c.做裁判:请你来做小裁判,看一看,小蚂蚁贝贝、豆豆谁爬过的是一周呢?(出示教具)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不是呢?(学生发表意见,强调没有回到起点)

d.小结:看来,大家很棒,都是沿着边线描出了树叶的一周,其实,树叶一周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教具演示)

[通过创设蚂蚁爬树叶的情境,让学生用自己的体验先描一描树叶的边线,再来当小裁判看谁爬过的是树叶的一周,初步理解树叶的周长。]

(2)感知周长的概念

a.树叶有周长,其它图形有周长吗?比如说:三角形一周的长度就是三角形的---,那什么是长方形的周长呢?梯形的周长呢?(多人次回答)

b.总结:也就是说“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

[由树叶的周长到其它图形的周长,让学生类比着说出来,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3)量一量

a.量:你想知道这3个图形的周长有多长吗?同桌合作解决这个问题。同桌合作的要求是:a.选择合适的工具,想办法量一量,算一算每个图形的周长各是多少厘米?b.把得到的数据填入统计表中(选一组在展台上测量)

b.汇报交流:请台上的小组先来交流一下你们的测量情况吧。

预设1.若学生只汇报结果就追问:你们怎么得到了这些数据?

预设2.若梯形学生只测量一条腰说:两条边一样长,只量一条边就行了,师要追问:你怎么知道梯形的这两条边一样长?

c.小结:大家都想办法量出了每个图形的周长。通过大家的努力,我们知道了三角形的周长是---,长方形的周长是---,梯形的周长是--。

[由生活接触的图形到几何图形,通过学生独立探究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合作的意识,另外,通过动手操作,实际测量,加深对图形周长的认识,多次体验,感悟周长的概念,体现学生认识的过程。]

五.教学活动

(一)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卡片

学生准备:课本、练习本、卡片、皮尺、直尺、方格纸

(二)教学过程说明

1.情境导入

先来做个游戏,猜猜我画的是什么?

大家可真聪明,就请同学们在今天的数学课上尽情发挥你们的聪明才智吧!

[通过猜一猜游戏,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认真仔细观察的习惯,并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2.认识周长

(1)描一描,说一说

a.小蚂蚁要去参加运动会比赛,比赛规则是沿着树叶的边线爬一周,怎么爬呢?请同学们用彩笔先在你自己的树叶图上描出小蚂蚁要爬的路线。(学生独立描出树叶的一周)

b.谁愿意来展示你的想法,用笔指一指你是怎么描出一周的?说清楚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结束?(学生汇报,强调又回到了起点)

c.做裁判:请你来做小裁判,看一看,小蚂蚁贝贝、豆豆谁爬过的是一周呢?(出示教具)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不是呢?(学生发表意见,强调没有回到起点)

d.小结:看来,大家很棒,都是沿着边线描出了树叶的一周,其实,树叶一周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教具演示)

[通过创设蚂蚁爬树叶的情境,让学生用自己的体验先描一描树叶的边线,再来当小裁判看谁爬过的是树叶的一周,初步理解树叶的周长。]

(2)感知周长的概念

a.树叶有周长,其它图形有周长吗?比如说:三角形一周的长度就是三角形的---,那什么是长方形的周长呢?梯形的周长呢?(多人次回答)

b.总结:也就是说“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

[由树叶的周长到其它图形的周长,让学生类比着说出来,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3)量一量

a.量:你想知道这3个图形的周长有多长吗?同桌合作解决这个问题。同桌合作的要求是:a.选择合适的工具,想办法量一量,算一算每个图形的周长各是多少厘米?b.把得到的数据填入统计表中(选一组在展台上测量)

b.汇报交流:请台上的小组先来交流一下你们的测量情况吧。

预设1.若学生只汇报结果就追问:你们怎么得到了这些数据?

预设2.若梯形学生只测量一条腰说:两条边一样长,只量一条边就行了,师要追问:你怎么知道梯形的这两条边一样长?

c.小结:大家都想办法量出了每个图形的周长。通过大家的努力,我们知道了三角形的周长是---,长方形的周长是---,梯形的周长是--。

[由生活接触的图形到几何图形,通过学生独立探究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合作的意识,另外,通过动手操作,实际测量,加深对图形周长的认识,多次体验,感悟周长的概念,体现学生认识的过程。]

《什么是周长》(四稿)

一、教学内容分析

1.教学主要内容

《什么是周长》是小学数学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周长》的第一节课,是新课标教材中"空间与图形"领域中有关"图形与测量"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基础上展开的,这是学习平面图形周长计算的基础。因此,使学生掌握好这部分内容非常重要。

本节主要教学内容是:通过描一描、量一量、摸一摸等实践活动,让学生自己体验"边线、一周"这些词,初步感知周长的含义。计划一课时进行教学。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结合具体实物,通过观察、亲身体验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周长的含义;教学难点是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长方形、梯形等图形的周长。

2.教材编写特点

本课教材有以下编写特点:首先通过蚂蚁爬过树叶的边线一周,使学生初步直观认识什么是树叶的周长;然后又通过描一描,说一说,摸一摸等活动拓展学生对周长的感性认识,建立丰富的表象,初步认识周长的意义;最后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到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3.教材内容的核心数学思想

这部分教材体现了转化的思想。

二、学生分析

1.学生已有知识基础:认识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并且已经掌握了这些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

2.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学习该内容的经验:学生对"一边、一周"有所了解。

3.学生学习该内容可能的困难:对周长意义的理解。

4.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方式和学法分析:根据教学内容以及本班学生实际,我在教学中注意创设情境,用观察演示和动手操作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操作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建构新知。

三、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长方形、梯形等图形的周长。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在观察、"描一描""摸一摸"等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进行交流的过程中认识周长;结合具体情境,小组同学通过观察、度量、计算等活动,探索三角形、长方形、梯形等图形的周长。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周长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活动

1.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卡片

学生准备:课本、练习本、卡片、皮尺、直尺、绳子、方格纸

2.教学过程说明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今天,图形家族的几个人一直在争吵不停,三角形说:"我的这条边最长,我的周长长。"长方形不服气的说:"我有4条边,比你多一条,我的周长最长了。"梯形更不服输,说:"我的这条边也很长,而且我也有四条边,周长应该我最长。"

他们在争吵什么?(谁的周长长?)同学愿意帮他们解决吗?有一个问题我们也要先弄明白?(板书:什么是周长)这节课我们就先来探讨这个问题,再来帮助它们解决问题吧。

[创设这样的情境,既让学生复习了以前的知识,又引出本节内容,并能极大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为后面的环节做铺垫。]

(二)探究新知,理解新知

1、描一描,说一说,感知树叶的周长

⑴描一描:课外大家收集了一些飘落的树叶,想不想把这美丽的形状画在纸上,那我们就来描一描把它的形状画出来。

要求:在本上用笔沿着树叶的边线一笔描出它的轮廓(学生独立描出树叶的一周)

⑵汇报交流:谁愿意来为大家展示你是怎么描的?请用笔指着,说清楚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结束?(学生汇报,强调又回到了起点)

大家都是从起点出发,沿图形的边线绕一圈,最后又回到起点,这就是图形的一周。(板书:一周)

⑶树叶的周长:为什么有的同学描的快,有的同学还没有描完呢?一周的长度不一样。(板书:长度)树叶一周的长度,在数学上叫做树叶的周长。

⑷做裁判:请你来做小裁判,看一看,小蚂蚁贝贝、豆豆、乐乐谁爬过的长度是它们所爬树叶的周长呢?(豆豆不是沿着边线爬的,贝贝沿着边线爬但不到一周)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不是贝贝、豆豆呢?(学生发表意见,强调没有回到起点)

看来,只有小蚂蚁乐乐是由一点出发,沿着树叶的边线爬了一周,又回到了起点。乐乐爬过一周的长度就是这片树叶的周长。

[通过创设蚂蚁爬树叶的情境,让学生用自己的体验先描一描树叶的边线,再来当小裁判看谁爬过的是树叶的一周,初步理解树叶的周长。]

2、感知周长的概念

⑴说周长:树叶有周长,图形有周长吗?比如说:三角形一周的长度就是三角形的---,那什么是长方形的周长呢?梯形的周长呢?(多人次回答)

⑵总结:我们知道了这么多图形的周长,现在你能说一说什么是图形的周长吗?引导学生说出"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学生自己读一读)

⑶辨一辨:老师画了一些简笔画,请你来看一看,哪个图形所有线条的长度正好是图形的周长?你是怎么想的?(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非常感谢这几位小老师,他告诉我们原来只有封闭图形才有周长啊。

[由树叶的周长到其它图形的周长,让学生类比着说出来,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和归纳总结的能力;同时通过辨一辨,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周长。]

3、量一量,理解周长的意义

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认识并理解了什么是周长,现在我们就来帮助图形家族的几位朋友解决问题吧。谁的周长长?怎么解决呢?

⑴量:每个同学面前有一个图形,请你想办法量一量,算一算周长是多少厘米?

⑵汇报交流: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量的,怎么计算的,结果是多少?

生1:我选的是长方形,我测量了四条边的长度,然后加在了一起,周长是--。

生2:我选的也是长方形,因为长方形对边相等,所以我只测量了相邻的两条边,分别乘2在相加,周长也是--。

生3:我选的是三角形,我测量了3条边的长度,再把它们加起来,周长是--……

⑶小结:刚才都用不同的方法测量并计算出图形的周长,但是不管用什么方法,我们都是把图形几条边的长度加在了一起,这才是图形的周长。

⑷解决问题:这几个图形谁的周长长,答案已经揭晓了,谁呢?它们听了同学们的评判后,心服口服,还为大家鼓掌呢?

[由生活接触的图形到几何图形,通过学生独立探究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合作的意识,另外,通过动手操作,实际测量,加深对图形周长的认识,多次体验,感悟周长的概念,体现学生认识的过程。]

(三)联系实际,应用周长

1、找一找、摸一摸

⑴树叶有周长,图形有周长,还有什么物体的面有周长?你能从身边找一个例子说一说什么是它的周长。

生:黑板一周的长度就是黑板面的周长。……

⑵请同学们拿起课本摸一摸封面的边线,感受一下封面的周长;再请同学们摸一摸桌面的边线,感受一下桌面的周长。(摸完坐直)

[从生活事例入手,摸一摸书封面与桌面的周长等操作活动,拓宽学生对周长的感性认识,建立丰富的表象,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2、量、估腰围

看来,周长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它还有着广泛的应用。比如,我们去做裤子时,裁缝都要量一量你的腰一周有多长,也就是平时所说的腰围。你们知道测量的方法吗?

⑴测量腰围时为了得到准确的数据,可以贴着里面的衣服来围皮尺,从0刻度开始,沿着腰围一周,皮尺要围得平平的不能打卷,还要松紧适当,看0刻度和哪个刻度重合,老师的腰围是XXCM。

⑵请你也估计一下你的腰围大约是多少厘米?

⑶这些都是估计的结果,我们就来具体量一量腰围,听清要求我说开始再行动:同桌合作,互相测量,并要监督测量的方法对不对。

⑷汇报交流:谁来说一说你们的测量结果。(学生汇报)同学们的腰围大约是60厘米。

[本环节主要目的是猜测并不是乱猜的,要有据可依;并让学生感受学习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的趣味性,感受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四)提高练习、巩固新知

刚才我们在活动中掌握了许多本领,图形家族的朋友们想知道我们同学谁的本领大,它给我们出了道难题,有信心解决吗?

1、这有两根铁丝,谁长?(一样长)用这两根铁丝围成两个三角形,它们的周长一样吗?为什么?

2、这里有两根铁丝围成的图形,(P45 3(1))它们的周长一样吗?

小组合作:利用你小组内的图形卡片,动脑筋想一想它们的周长一样吗?为什么?

小组汇报、利用教具演示。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

(五)课堂小结

连这道题都没有难住大家,看来同学们的本领真的很大,谁愿意跟老师同学们说一说,通过今天这节课,你增长了哪些本领。

(六)布置作业

就用你今天学习的周长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难题吧。作业是在方格纸上画出周长为12厘米的图形(每格边长1厘米)看哪个小画家最能画。

[使学生将有限的时间内掌握的知识延伸到无限的课外,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什么是周长》

王慧辉

教学内容:新世纪小学数学三上第五单元第一课《什么是周长》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长方形、梯形等图形的周长。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在观察、"描一描""摸一摸"等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进行交流的过程中认识周长;结合具体情境,小组同学通过观察、度量、计算等活动,探索三角形、长方形、梯形等图形的周长。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周长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今天,图形家族的几个人一直在争吵不停,三角形说:"我的这条边最长,我的周长长。"长方形不服气的说:"我有4条边,比你多一条,我的周长最长了。"梯形更不服输,说:"我的这条边也很长,而且我也有四条边,周长应该我最长。"他们在争吵什么?

生:谁的周长长?

师:同学们愿意帮他们解决吗?

生:愿意。

师:有一个问题我们也要先弄明白?(板书:什么是周长)这节课我们就先来探讨这个问题,再来帮助它们解决问题吧。

(二)探究新知,理解新知

1、描一描,说一说,感知树叶的周长

⑴描一描

师:课外大家收集了一些飘落的树叶,想不想把这美丽的形状画在纸上,那我们就来描一描把它的形状画出来。要求:在本上用笔沿着树叶的边线一笔描出它的轮廓

(学生独立描出树叶的一周)

⑵汇报交流

师:谁愿意来为大家展示你是怎么描的?请用笔指着,说清楚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结束?

生:我是从这一点开始描,然后沿着边一直描,到这一点结束。

师:你是从起点开始又回到了起点。谁也来说一说你是怎么描的?

生:我是从树叶的尖这一点开始,沿着边描,又到这点结束。

……

师:看来,大家都是从起点出发,沿图形的边线绕一圈,最后又回到起点,这就是图形的一周。(板书:一周)

⑶树叶的周长

师:为什么有的同学描的快,有的同学还没有描完呢?

生1:边不一样长。

生2:一周的长度不一样。(板书:长度)

师:其实,树叶一周的长度,在数学上叫做树叶的周长。

⑷做裁判

师:请你来做小裁判,看一看,小蚂蚁贝贝、豆豆、乐乐谁爬过的长度是它们所爬树叶的周长呢?

生:乐乐。

师:为什么不选豆豆呢?

生:豆豆不是沿着边线爬的。

师:贝贝呢?

生:贝贝沿着边线爬没有回到起点,不到一周。

师:看来,只有小蚂蚁乐乐是由一点出发,沿着树叶的边线爬了一周,又回到了起点。乐乐爬过一周的长度就是这片树叶的周长。

2、感知周长的概念

⑴说周长

师:树叶有周长,图形有周长吗?比如说:三角形一周的长度就是三角形的---,那什么是长方形的周长呢?

生:长方形一周的长度就是长方形的周长。

师:梯形的周长呢?

生:梯形一周的长度就是梯形的周长。

⑵总结

师:我们知道了这么多图形的周长,现在你能说一说什么是图形的周长吗?

生: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

师:自己把它读两遍停下来。

⑶辨一辨

师:老师画了一些简笔画,请你来看一看,哪个图形所有线条的长度正好是图形的周长?

(出示小兔子)

生:是。

师:汽车

生:不是,周长不包括车轮里边的线。

师:蘑菇

生:不是,蘑菇没有封口,线条的长度不到一周。

生:其它的图形都是封闭的,这个蘑菇不封闭。

师:非常感谢这几位小老师,他告诉我们原来只有封闭图形才有周长啊。

3、量一量,理解周长的意义

⑴量一量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认识并理解了什么是周长,现在我们就来帮助图形家族的几位朋友解决问题吧。谁的周长长?怎么解决呢?

生:量一量。

师:每个同学面前有一个图形,请你想办法量一量,算一算周长是多少厘米?

(学生测量)

⑵汇报交流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量的,怎么计算的,结果是多少?

生1:我的是长方形,我测量了四条边的长度,然后加在了一起,周长是--。

生2:我的也是长方形,因为长方形对边相等,所以我只测量了相邻的两条边,分别乘2在相加,周长也是--。

生3:我的是三角形,我测量了3条边的长度,再把它们加起来,周长是-

……

⑶小结

师:刚才都用不同的方法测量并计算出图形的周长,但是不管用什么方法,我们都是先测量了图形的边有多长,再把几条边的长度加在一起,就是图形的周长。

⑷解决问题

师:这几个图形谁的周长长,答案已经揭晓了,谁呢?

生:三角形。

师:它们听了同学们的评判后,心服口服,还为大家鼓掌呢。

(三)联系实际,应用周长

1.找一找、摸一摸

师:树叶有周长,图形有周长,还有什么物体的面有周长?你能从身边找一个例子说一说什么是它的周长。

生1:黑板一周的长度就是黑板面的周长。

生2:窗户一周的长度就是窗户面的周长。

生3:镜框面一周的长度就是镜框面的周长。

……

师:请同学们拿起课本摸一摸封面的边线,感受一下封面的周长。

(生摸)

师:再请同学们摸一摸桌面的边线,感受一下桌面的周长。

(生摸)

师:摸完坐直。

2.量、估腰围

师:看来,周长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它还有着广泛的应用。比如,我们去做裤子时,裁缝都要量一量你的腰一周有多长,也就是平时所说的腰围。你们知道测量的方法吗?

师:测量腰围时为了得到准确的数据,可以贴着里面的衣服来围皮尺,从0刻度开始,沿着腰围一周,皮尺要围得平平的不能打卷,还要松紧适当,看0刻度和哪个刻度重合,老师的腰围是XXCM。

生:65CM。

师:请你也估计一下你的腰围大约是多少厘米?

生1:我估计我的腰围大约是54厘米。

生2:我估计我的腰围大约是60厘米。

生3:我估计我的腰围大约是50厘米。

……

师:这些都是估计的结果,我们就来具体量一量腰围,听清要求我说开始再行动:同桌合作,互相测量,并要监督测量的方法对不对,开始。

(学生测量)

师:谁来说一说你们的测量结果。

生1:我的腰围是60厘米。

生2:我的腰围是63厘米。

生3:我的腰围是56厘米。

……

师:刚才谁估计的最准确呢?

师:看来,同学们的腰围大约在60厘米。

(四)提高练习、巩固新知

师:刚才我们在活动中掌握了许多本领,图形家族的朋友们想知道我们同学谁的本领大,它给我们出了道难题,有信心解决吗?

生:有。

⑴师:这有两根铁丝,谁长?

生:一样长。

师:用这两根铁丝围成两个三角形,(师围)它们的周长一样吗?

生:一样。

师:为什么?

生:因为原来的两根铁丝一样长,所以这两个三角形的周长也一样。

师:你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同学。

⑵师:这里有两根铁丝围成的图形,(P45 3(1))它们的周长一样吗?

(学生独立思考)

师:利用你小组内的图形卡片,小组同学动脑筋想一想它们的周长一样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

师:哪一组来说一说你们组讨论的结果。

生1:我们组认为不一样。因为它们的形状都不一样。

生2:我们组认为一样。因为把这两条边向外移,就和另一个一样了。

师:其他同学认为谁的想法对呢?现在,都同意第二位同学的想法了,看来,认为不一样的同学也认同他的想法了。

师: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师演示教具)

师:通过这道题,你有什么收获吗?

生:两个图形不一样,周长有可能一样。

师:你总结的真好。

(五)课堂小结

师:连这道题都没有难住大家,看来同学们的本领真的很大,谁愿意跟老师同学们说一说,通过今天这节课,你增长了哪些本领。

生1:我知道了什么是周长。

生2:我知道只有封闭图形才有周长。

生3:我知道了图形不一样,周长有可能一样。

(六)布置作业

师:就用你今天学习的周长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难题吧。作业是在方格纸上画出周长为12厘米的图形(每格边长1厘米)看哪个小画家最能画。

《什么是周长》说课稿

我是河南省惠济区王慧辉,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什么是周长》。下面,我主要从教材、学生、目标、方法、过程、反思六个方面对本课加以说明:

一、教材

1、教材分析

《什么是周长》是小学数学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周长》的第一节课,本节主要教学内容有:通过描一描、量一量、摸一摸等实践活动,理解周长的含义,为后面认识各种图形周长的含义,及周长的计算做好铺垫。计划一课时进行教学。

2、教材编写特点

本课教材有以下编写特点:首先通过蚂蚁爬过树叶的边线一周,使学生初步直观认识什么是树叶的周长;然后又通过操作活动理解周长的意义;最后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到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3、本课教材体现了“转化”“平移”等数学思想。

“转化”方法是研究和解决数学问题的一种有效的思考方法,是运用事物运动、变化、发展和事物之间互相联系的观点,把未知变为已知,把复杂变为简单的思维方法。课后的练习3向学生渗透了平移的数学思想。因此,在教学中,力争做到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渗透数学转化思想,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学会用"转化"思想解决问题,从而提高数学能力。

二、学生

学生已经认识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并且已经掌握了这些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生活中会用“边线、一周”等词进行表达和交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周长意义里“长度”含义的理解可能会有困难。低年级学生对身边的、有趣的学习内容特别感兴趣,根据教学内容以及本班学生实际,我在本课教学中注重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找到周长的生活原形,利用观察演示、动手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生动的学习过程中建构新知。

三、目标

1、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三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长方形、梯形等图形的周长。

过程与方法:在“描一描、摸一摸”等学习活动中培养独立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在估腰围、测腰围的过程中培养估测的能力,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2、 教学重难点

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周长的含义;教学难点是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长方形、梯形等图形的周长。

四、方法

根据教学内容以及本班学生实际,我在教学中注意创设情境,用观察演示和动手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描一描、量一量、摸一摸、估一估”等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充分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逐步建立周长的空间观念。

五、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上课开始,我创设了这样情境:图形家族的三角形、长方形、梯形一直在为“谁的周长长”争吵不停,这时问学生“同学们愿意帮他们解决吗?”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但要想帮它们解决必须有一个问题先要弄明白,“什么是周长”自然导入本节课。

(二)探究新知,理解新知

1、描一描,说一说,感知树叶的周长

首先利用描树叶的情境,在描、说的过程中体会什么是图形的一周;再问学生:“为什么有的同学描的快,有的同学还没有描完呢?”让学生体会长度并初步感知树叶的周长;接着让学生用自己刚获得对树叶周长的体验来做裁判,判断小蚂蚁贝贝、豆豆、乐乐谁爬过的长度是它们所爬树叶的周长呢?不仅让学生体会一周是从起点开始还要回到起点,还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感知周长的概念

在前面的基础上,提问:“图形有周长吗?”此时学生的心里也有了一个小小的问号,这时,我就告诉学生什么是三角形的周长,然后紧接着问:“那什么是长方形的周长呢?梯形的周长呢?”接着引导学生总结什么是图形的周长。

初步感知周长后,请学生观察简笔画,哪个图形所有线条的长度正好是图形的周长?让学生体会只有封闭图形才有周长,对周长的含义得到完整的认识。

3、量一量,理解周长的意义

在学生理解了周长的意义后,帮助图形家族的几位朋友解决问题,“谁的周长长?”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另外,及时组织学生具体测量一些图形的周长,加深对图形周长的认识,多次体验,感悟周长的概念,体现学生认识的过程。在试讲时,这部分最成功的是让学生汇报不同的测量方法,拓展他们的思维,使学生体会到同一图形可能测量方法不同。

(三)联系实际,应用周长

1、找一找、摸一摸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入手,引导学生找一找身边物体表面的周长,再与学生一起演示,指出物体表面的周长。这样,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拓宽了学生对周长的感性认识,建立丰富的表象,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2、量、估腰围

通过上面的活动,学生已经感受到很多图形和物体表面都有周长。这时告诉学生,周长在生活中还有着广泛的应用--比如腰围。教师首先示范测量的方法,再让学生进行估计、测量,使学生在反复估计、测量的过程中逐步提高估计的能力。通过这样一系列活动,使学生体会到,估计不是乱猜,要有据可循,同时让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四)提高练习、巩固新知

利用“图形家族出难题”的情境再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第一题是用两根一样长的铁丝围成两个不同的三角形,判断它们的周长一样吗?第二题是有两根铁丝围成的图形,(P45 3(1))它们的周长一样吗?让学生明确图形形状不同,周长却有可能相同,使学生会用转化、平移的方法来解决较难的问题。

(五)课堂小结

通过交流本节课的收获,激发学生进一步研究周长问题的兴趣。使学生获取的不仅仅是数学知识,而更多的是对数学的好奇心以及探索数学世界的热情。

(六)布置作业

课后给学生布置如下作业:请在方格纸上画出周长为12厘米的图形(每格边长1厘米)]使学生将有限的时间内掌握的知识延伸到无限的课外,从课堂走向课外,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六、反思

在教学设计和试讲的过程中,我体会到,本教学设计和其他教学设计的相同之处有:一方面是注重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另一方面是让学生亲历“做数学”的过程。

和其他教学设计有所创新的地方有:整体设计体现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教育理念;创设图形家族争吵谁的周长长,利用学生爱帮助别人的特点,引出问题“什么是周长”;关注学生对测量的体验,由学生自主选择测量方式,并交流测量结果和体会;布置作业为:在方格纸上画出周长为12厘米的图形(每格边长 1厘米),使学生将有限的时间内掌握的知识延伸到无限的课外。

以上是我对《什么是周长一课》的理解。请各位不吝赐教。谢谢!

《什么是周长》教学设计(反思后的整理)

一、教学内容分析

1.教学主要内容

《什么是周长》是新世纪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周长》的第一节课,是新课标教材中"空间与图形"领域中有关"图形与测量"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基础上展开的,这是学习平面图形周长计算的基础。因此,使学生掌握好这部分内容非常重要。

本节主要教学内容是:通过描一描、量一量、摸一摸等实践活动,让学生自己体验"边线、一周"这些词,初步感知周长的含义。计划一课时进行教学。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结合具体实物,通过观察、亲身体验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周长的含义。

2.教材编写特点

本课教材有以下编写特点:首先通过蚂蚁爬过树叶的边线一周,使学生初步直观认识什么是树叶的周长;然后又通过描一描,说一说,摸一摸等活动拓展学生对周长的感性认识,建立丰富的表象,初步认识周长的意义;最后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到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3.教材内容的核心数学思想

这部分教材体现了转化的思想。

二、学生分析

1.学生已有知识基础:认识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并且已经掌握了这些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

2.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学习该内容的经验:学生在生活中能用“边线、一周”等词进行表达和交流。

3.学生学习该内容可能的困难:对周长意义中“一周”“长度”的理解。

4.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方式和学法分析:根据教学内容以及本班学生实际,我在教学中注意创设情境,用观察演示和动手操作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操作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建构新知。

三、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长方形、梯形等图形的周长。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在观察、"描一描""摸一摸"等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进行交流的过程中认识周长;结合具体情境,小组同学通过观察、度量、计算等活动,探索三角形、长方形、梯形等图形的周长。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周长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活动

1.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卡片、皮尺

学生准备:课本、练习本、树叶、卡片、直尺

2.教学过程说明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今天,图形家族的几个朋友一直在争吵不停,三角形说:“我的这条边最长,我的周长长。”长方形不服气的说:“我有4条边,比你多一条,我的周长最长了。”梯形更不服输,说:“我的这条边也很长,而且我也有四条边,周长应该我最长。”

他们在争吵什么?(谁的周长长?)同学愿意帮他们解决吗?有一个问题我们也要先弄明白?(板书:什么是周长)这节课我们就先来研究这个问题,再来帮助它们解决问题吧。

[创设这样的情境,既让学生复习了学过的几个平面图形,又引出本节内容,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任务,并能极大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为后面的环节做铺垫。]

(二)探究新知,理解新知

1、感知、理解“一周”

活动一:描一描,说一说

⑴描一描:课外大家收集了一些飘落的树叶,想不想把这美丽的形状画在纸上,听清要求:在本上沿着树叶的边线一笔描出它的轮廓(学生独立描出树叶的一周)

⑵汇报交流:谁愿意来为大家展示你是怎么描的?请用笔指着,说清楚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结束?(学生汇报,强调又回到了起点)

大家都是从起点出发,沿树叶的边线绕一圈,最后又回到起点,这就是树叶的一周。(板书:一周)

[通过描树叶,交流,使学生初步体验“一周”是从起点开始又回到起点。]

活动二:找一找、摸一摸

课桌面的一周,请同学们用一根手指摸一摸;再请同学们摸一摸课本封面的一周(摸完坐直)

[通过摸一摸课本封面与课桌面的一周,拓宽学生的感性认识,建立丰富的表象。]

活动三:做裁判

请你来做小裁判,看一看,小蚂蚁贝贝、豆豆、乐乐在规定时间内谁爬过的是它们所爬树叶的一周呢?(豆豆不是沿着边线爬的,贝贝沿着边线爬但不到一周)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不是贝贝、豆豆呢?(学生发表意见,强调没有回到起点)

看来,只有小蚂蚁乐乐是由一点出发,沿着树叶的边线爬了一周,又回到了起点。

[出示三种情况,使学生发现问题,认识到什么是完整的“一周”,并进一步理解、巩固“一周”。]

2、感知周长的概念

⑴揭示树叶的周长

这个比赛公平吗?为什么?(有的边长,有的边短)一周的长度不一样。其实树叶一周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

⑵揭示图形的周长

比如:课本封面一周的长度就是课本封面的---;你能说一说什么是课桌面的周长吗?三角形的周长呢?长方形的周长呢?梯形的周长呢?(多人次回答)

也就是说:“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 (学生自己读一读)

⑶辨一辨

老师画了一些简笔画,请你来看一看,哪个图形所有线条的长度正好是图形的周长?你是怎么想的?(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非常感谢这几位小老师,他告诉我们原来只有封闭图形才有周长啊。

[由树叶的周长到其它图形的周长,让学生类比着说出来,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和归纳总结的能力;同时通过辨一辨,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周长。]

3、量一量,理解周长的意义

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认识并理解了什么是周长,现在我们就来帮助图形家族的几位朋友解决问题吧。这些图形的周长是多少?怎么才能知道呢?(用尺子量)

⑴量:每组同桌面前有一个图形,请你们想办法量一量,算一算周长是多少厘米?

⑵汇报交流:谁来说一说你们测量的方法和测量的结果?

生1:我的是长方形,我测量了四条边的长度,然后加在了一起,周长是--。

生2:我的也是长方形,因为长方形对边相等,所以我只测量了相邻的两条边,分别乘2在相加,周长也是--。

生3:我的是三角形,我测量了3条边的长度,再把它们加起来,周长是--……

⑶小结:刚才都用不同的方法测量并计算出图形的周长,但是不管用什么方法,我们都是把图形几条边的长度加在了一起,这才是图形的周长。

⑷解决问题:这几个图形谁的周长长,答案已经揭晓了,谁呢?它们听了同学们的评判后,心服口服,还为大家鼓掌呢?

[由生活接触的图形到几何图形,通过学生独立探究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合作的意识,另外,通过动手操作,实际测量,加深对图形周长的认识,多次体验,感悟周长的概念,体现学生认识的过程。]

(三)联系实际,应用周长

活动:量、估腰围

看来,周长的作用还真不小,在生活中它还有着广泛的应用。比如,我们去做裤子时,裁缝都要量一量你的腰一周有多长,也就是平时所说的腰围。你们知道测量的方法吗?

⑴测量腰围时为了得到准确的数据,可以贴着里面的衣服来围皮尺,从0刻度开始,沿着腰围一周,皮尺要围得平平的不能打卷,还要松紧适当,看0刻度和哪个刻度重合,老师的腰围是XXCM。

⑵请你也估计一下你的腰围大约是多少厘米?

⑶这些都是估计的结果,你的腰围具体是多少呢?这个问题作为我们的实践作业回家在家长的帮助下测量,并把测量的结果记在书上。

[本环节主要目的是猜测并不是乱猜的,要有据可依;让学生回家测量腰围,使学生将有限时间内掌握的知识延伸到无限的课外,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四)提高练习、巩固新知

刚才我们在活动中掌握了许多本领,图形家族的朋友们想知道我们同学谁的本领大,它给我们出了道难题,有信心解决吗?

(P45 3(1))这是两个形状不同的图形,小蚂蚁要围着这两个图形各爬一周,爬的长度一样吗?

小组合作:利用你小组内的图形卡片,动脑筋想一想它们的周长一样吗?为什么?

小组汇报、利用教具演示。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并使学生感受到图形形状不同,周长却有可能相同,使学生会用平移转化的方法来解决较难的问题。]

(五)课堂小结

连这道题都没有难住大家,看来同学们的本领真的很大,谁愿意跟老师同学们说一说,通过今天这节课,你增长了哪些本领。希望同学们做个有心人,用你今天的收获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吧。

[通过交流本节课的收获,激发学生进一步研究周长问题的兴趣,使学生获取的不仅仅是数学知识,而更多的是对数学的好奇心以及探索数学世界的热情。]

课堂实录

《什么是周长》

执教:郑州市惠济区惠济桥小学 王慧辉

教学内容:新世纪小学数学三上第五单元第一课《什么是周长》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长方形、梯形等图形的周长。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在观察、“描一描”“摸一摸”等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进行交流的过程中认识周长;结合具体情境,小组同学通过观察、度量、计算等活动,探索三角形、长方形、梯形等图形的周长。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周长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今天,图形家族的几个朋友一直在争吵不停,三角形说:“我的这条边最长,我的周长长。”长方形不服气的说:“我有4条边,比你多一条,我的周长最长了。”梯形更不服输,说:“我的这条边也很长,而且我也有四条边,周长应该我最长。”他们在争吵什么?

生:谁的周长长?

师:同学们愿意帮他们解决吗?

生:愿意。

师:有一个问题我们也要先弄明白?(板书:什么是周长)这节课我们就先来探讨这个问题,再来帮助它们解决问题吧。

(二)探究新知,理解新知

1、感知、理解“一周”

活动一:描一描,说一说

⑴描一描

师:课外大家收集了一些飘落的树叶,想不想把这美丽的形状画在纸上,听清要求:在本上沿着树叶的边线一笔描出它的轮廓。

(学生独立描出树叶的一周)

⑵汇报交流

师:谁愿意来为大家展示你是怎么描的?请用笔指着,说清楚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结束?

生:我是从这一点开始描,然后沿着边一直描,到这一点结束。

师:我是从起点开始又回到了起点。谁也来说一说你是怎么描的?

生:我是从树叶的尖这一点开始,沿着边描,又到这点结束。

……

师:看来,大家都是从起点出发,沿树叶的边线绕一圈,最后又回到起点,这就是树叶的一周。(板书:一周)

活动二:找一找,摸一摸

师:课桌面的一周,请同学们用一根手指摸一摸;

(生摸)

再请同学们摸一摸课本封面的一周(摸完坐直)

活动三:做裁判

师:请你来做小裁判,看一看,小蚂蚁贝贝、豆豆、乐乐谁在规定时间内爬过的是它们所爬树叶的一周呢?

生:乐乐。

师:为什么不选豆豆呢?

生:豆豆不是沿着边线爬的。

师:贝贝呢?

生:贝贝沿着边线爬没有回到起点,不到一周。

师:看来,只有小蚂蚁乐乐是由一点出发,沿着树叶的边线爬了一周,又回到了起点。

2、感知周长的概念

⑴揭示树叶的周长

师:这个比赛公平吗?为什么?

生1:有的边长,有的边短。

生2:树叶的大小不一样,走的长度不一样。

师:也就是一周的长度不一样。其实树叶一周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

⑵揭示图形的周长

师:比如说:课本封面一周的长度就是课本封面的---,那什么是课桌面的周长呢?

生:课桌面一周的长度就是课桌面的周长。

师:三角形的周长呢?长方形的周长呢?梯形的周长呢?

(多人次回答)

师:也就是说:“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自己读一读。

⑶辨一辨

师:老师画了一些简笔画,请你来看一看,哪个图形所有线条的长度正好是图形的周长?

(出示小兔子)

生:是。

师:汽车

生:不是,周长不包括车轮里边的线。

师:蘑菇

生:不是,蘑菇没有封口,线条的长度不到一周。

生:其它的图形都是封闭的,这个蘑菇不封闭。

师:非常感谢这几位小老师,他告诉我们原来只有封闭图形才有周长啊。

3、量一量,理解周长的意义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认识并理解了什么是周长,现在我们就来帮助图形家族的几位朋友解决问题吧。这些图形的周长是多少?怎么才能知道呢?

⑴量一量

师:每组同桌面前有一个图形,请你们想办法量一量,算一算周长是多少厘米?

(学生测量)

⑵汇报交流

师:谁来说一说你们测量的方法和测量的结果?

生1:我的是长方形,我测量了四条边的长度,然后加在了一起,周长是--。

生2:我的也是长方形,因为长方形对边相等,所以我只测量了相邻的两条边,分别乘2在相加,周长也是--。

生3:我的是三角形,我测量了3条边的长度,再把它们加起来,周长是—

……

⑶小结

师:刚才都用不同的方法测量并计算出图形的周长,但是不管用什么方法,我们都是先测量了图形的边有多长,再把几条边的长度加在一起,就是图形的周长。

⑷解决问题

师:这几个图形谁的周长长,答案已经揭晓了,谁呢?

生:三角形。

师:它们听了同学们的评判后,心服口服,还为大家鼓掌呢。

(三)联系实际,应用周长

活动:量、估腰围

师:看来,周长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它还有着广泛的应用。比如,我们去做裤子时,裁缝都要量一量你的腰一周有多长,也就是平时所说的腰围。你们知道测量的方法吗?

师:测量腰围时为了得到准确的数据,可以贴着里面的衣服来围皮尺,从0刻度开始,沿着腰围一周,皮尺要围得平平的不能打卷,还要松紧适当,看0刻度和哪个刻度重合,老师的腰围是XXCM。

生:65CM。

师:根据老师的腰围,请你也估计一下你的腰围大约是多少厘米?

生1:我估计我的腰围大约是54厘米。

生2:我估计我的腰围大约是60厘米。

生3:我估计我的腰围大约是50厘米。

……

师:这些都是估计的结果,你的腰围具体是多少呢?这个问题作为我们的实践作业回家在家长的帮助下测量,并把测量的结果记在书上。

(四)提高练习、巩固新知

师:刚才我们在活动中掌握了许多本领,图形家族的朋友们想知道我们同学谁的本领大,它给我们出了道难题,有信心解决吗?

生:有。

师:这里有两个形状不同的图形,(P45 3(1))小蚂蚁要围着这两个图形各爬一周,爬的长度一样吗?

(学生独立思考)

师:利用你小组内的图形卡片,小组同学动脑筋想一想它们的周长一样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

师:哪一组来说一说你们组讨论的结果。

生1:我们组认为不一样。因为它们的形状都不一样。

生2:我们组认为一样。因为把这两条边向外移,就和另一个一样了。

师:其他同学认为谁的想法对呢?现在,都同意第二位同学的想法了,看来,认为不一样的同学也认同他的想法了。

师: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师演示教具)

师:通过这道题,你有什么收获吗?

生:两个图形不一样,周长有可能一样。

师:你总结的真好。

(五)课堂小结

师:连这道题都没有难住大家,看来同学们的本领真的很大,谁愿意跟老师同学们说一说,通过今天这节课,你增长了哪些本领。

生1:我知道了什么是周长。

生2:我知道只有封闭图形才有周长。

生3:我知道了图形不一样,周长有可能一样。

希望同学们做个有心人,用你今天的收获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吧。

教学反思

在《什么是周长》一课时,重点体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和体验”两个理念。从课中,我感觉到,惟有让学生真切感受到“什么是周长”,经历一种生活体验,才能让学生对原来认识的“周长”达到真正的“数学抽象”,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周长”的含义,而这也正是《数学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过程性目标中学生 “体验”的价值所在。

1、注意在学生丰富的生活背景上学习数学,建立概念。

首先我从学生生活引入,出示飘落的树叶,学生因此有了描树叶的欲望;紧接着通过描树叶的轮廓来增强对一周的感知。这样就抓住了学生的心态,使课堂气氛骤然升温;然后又让学生通过量一量、找一找、摸一摸的活动,使学生把周长这个抽象的概念与生活中具体的事例联系起来,加深学生对周长的认识。

2、在有意义的实践活动中强化概念。

在老师语言的激励下,学生先通过观察发现生活中周长无处不在。又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以小组的形式选用合适的工具去测量腰围等等。通过这个环节拓宽学生对周长意义的理解,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这节课中,我觉得不足之处就在于,学生之间的交流比较少。由他们之间的质疑碰撞后产生的火花,其实是学生最大的收获。在今后的课中我应该思考老师在课堂中如何发挥引导作用。

在教学设计和试讲的过程中,我体会到,本教学设计和其他教学设计的相同之处有:一方面是注重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另一方面是让学生亲历“做数学”的过程。

和其他教学设计有所创新的地方有:整体设计体现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教育理念;创设图形家族争吵谁的周长长,利用学生爱帮助别人的特点,引出问题“什么是周长”;关注学生对测量的体验,由学生自主选择测量方式,并交流测量结果和体会;布置作业为:在方格纸上画出周长为12厘米的图形(每格边长 1厘米),使学生将有限的时间内掌握的知识延伸到无限的课外。

总之,教学的关键在于关注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课堂氛围。教师才能真正成为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多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多读教育书刊,使自己在教学中有所进步。

在研讨中值得探讨的问题:

1、该创设什么样的情境呢?

每一节课的情境创设,形式多种多样,有游戏导入,故事导入,复习导入等等,但不管哪种形式,我们追求的是有利于本节课.所以,在创设本节的情景时,我也一直在想着怎样自然导入本节课,又能极大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最开始的时候,我遵循的是教材创设的情境,通过小蚂蚁爬树叶,引出树叶的周长.但对于学生,很难理解,到后面环节再次引出图形的周长,又感到重复.所以就做了修改.

"先来做个游戏,猜猜我画的是什么?"这个教学情境在没有试教的时候就否定了,有的老师问"王老师准备画什么呢?"凌空画, 不易看出来,只能画一些简单的图形,不利于操作.

在线的老师在贴上提供了很多可供参考的情境,但怎样的情境适合我的这节课呢?我能在努力.

受一位老师的启发,我用了数学画:画家小蚂蚁给同学们带来了一幅数学画,(出示)你能从中找出、发现数学知识吗?生:我发现了数学课上学过的三角形、长方形、梯形…这幅画里还有其它的数学知识呢?你想知道吗?那就让我们先跟小蚂蚁一起去参加一场比赛吧!

有的老师认为直接利用秋天飘落的树叶导入,与下面的环节又紧密联系,但在试教的过程中,平面图形的直接出现让学生有些突然,我就想,何不利用平面图形导入,既复习又引入.就是下面的设计:

"今天,图形家族的几个朋友一直在争吵不停,三角形说:“我的这条边最长,我的周长长。”长方形不服气的说:“我有4条边,比你多一条,我的周长最长了。”梯形更不服输,说:“我的这条边也很长,而且我也有四条边,周长应该我最长。”他们在争吵什么?(谁的周长长?)同学愿意帮他们解决吗?有一个问题我们也要先弄明白?(板书:什么是周长)这节课我们就先来研究这个问题,再来帮助它们解决问题吧。

有很多老师认为这个教学情境不好,但我认为挺好的,既复习了平面图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引人本节课,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内容.而且通过试教,我感觉效果还是不错的.

2、在感知过周长后,能否加上一个活动,教师可以画几个完整的图案的轮廓,和几个不完整的轮廓,让学生辨别哪些是周长,哪些不是周长,说清为什么,并让学生想一想,怎样修改才是这个图案的周长。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学生更明确感知周长是一个封闭的图形,是图形外围一周的长度。

在学生认识什么是周长后,设计这样的一个活动,使学生对周长的认识有了更完整的认识。让学生更明确感知周长是一个封闭的图形,是图形外围一周的长度。

3、是直接感知周长还是先感知一周再感知周长?

周长的概念是: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为了让学生充分感知、理解周长,设计了多种形式的活动:摸一摸、描一描、量一量等,但环节的设置却大有不同。最初是把“周”和“长”分开进行教学,之后的设计进行了整合,但通过试教,还是感觉应是在学生充分理解“一周”的基础上再引出“周长”,更有利于学生的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