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上午好!

刚才,我们聆听了刘老师执教的《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本节课结构严谨、层次清楚、过渡自然、重点突出,体现了教学结构合理化、教学过程活动化、教学内容生活化、教学方法多样化、师生关系民主化等全新的教育理念。下面我就对刘老师的这节课作一个简单评析,我认为本节课有以下六大亮点:

一、 教学思路清晰 目标自然达成

本节课刘老师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设疑激趣——确定目标;动手操作——大胆猜想;合作探究——验证猜想;实践应用——达成目标。整堂课让学生亲身经历了长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并能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注重培养学生操作、猜想、验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反映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之间的相互作用,顺利达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二、联系生活实际 激发学习兴趣

《课标》指出:“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形象直观的数学学习活动。”本节课的学习活动都是围绕学生的现实生活展开的,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如:在设疑激趣环节,刘老师用学生最感兴趣的生活内容“龟兔比赛刷墙都说自己刷的快”这一故事情景导入,引出了一个数学问题:要寻找一种更简便的方法来计算面积,从而激发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再如:在练习中,刘老师设计了计算数学书封皮的面积、篮球场的面积、手绢的面积等,使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有机交融,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突出学生主体 发挥教师主导

《课标》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节课刘老师关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例如:在教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时,刘老师让学生想一想、摆一摆、画一画、算一算、说一说,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没有代替学生做过任何结论,只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四、注重动手操作 学生乐于探究

《课标》指出:“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在学生探索长方形面积的过程中,刘老师多次设计了让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例如让学生通过画一画、摆一摆求出长方形的面积,使他们得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的初步结论。而后,教师马上又问:是不是所有的长方形面积都可用长乘宽来计算呢?又请同学们小组合作任取几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不同的长方形,边操作边填表,让学生在操作中,独立去探索、发现、验证,从而推导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这样的设计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中发展自我。

五、巧用电教媒体 生动形象直观

刘老师制作的精彩的多媒体课件,色彩明快,和谐自然,变静为动,令学生耳目一新。在教学中刘老师适时运用,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还突破了教学重点难点,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在教学长方形面积与长和宽关系时,用课件形象直观地演示了画、数、横摆、竖摆四种长方形面积的求法。再如在拓展练习中,小正方形的横竖平移,使学生一目了然,很快计算出长方形的面积。

六、练习设计合理 注重个性发展

刘老师的这节课的练习设计涵盖基础练习、应用练习、综合练习和拓展练习四个层次,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拓展延伸部分突出学生对解决问题策略的探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同时满足了学有余力学生的需求,实现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基本理念。

教学是一门不完美的艺术,每一节课都很难做到“踏雪无痕”,多多少少会留下一些遗憾。例如:

1、在教学评价方式上略显单一,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多一些,学生自评和生生互评略显少些。

2、学生质疑能力不是很强,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提出一些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并作为一种课程资源去探究,会更有开放性,效果会更好。

总之,本节课刘老师改变了传统的“传递——接受”式教学模式,采用了“问题——探究”型的教学模式,贯穿了“猜想—实验—验证—概括”的教学思路。整个教学过程注重学习方法,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体现了“方法比知识更重要”这一新的教学价值观。

由于水平所限,我的评课略显粗糙,敬请各位专家、领导、老师多提宝贵意见!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