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因生成而精彩

“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教学理念,它是相对于“预设”来说的。教学有预设的一面,也有生成的一面。在生成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他们可能产生灵感,发挥出创造性,课堂中的精彩往往缘自于生成。

记得在第九周的校本教研课中,我所感受到的是一种别样的精彩,犹如一粒小石子投入水中所激起的层层浪花,晶莹剔透,形态各异。让我们一同来回顾这段精彩的美。

师:同学们读得不错,进步很大。大家在读的过程中还有什么疑问吗?

生:我觉得“温暖”和“舒适”用在这里不够准确。

师:有和他一样看法的吗?能说说不够准确的原因吗?(有几名同学举起了手)

生:渔家的屋子里只有一个没有熄的炉子,外面寒风呼啸,在里面听得清清楚楚,说明屋子是漏风的,屋里怎么可能是温暖的呢?

生:渔家的屋子是个小屋,炉子、食具、床挤在一起,这样小的屋子怎么能说是舒适的呢?

生:地扫得干干净净,食具擦洗得闪闪发亮,小屋最多只能说是整洁的。五个孩子挤在一张床上,这哪里谈得上舒适?

师:是啊,厨房、餐厅、客厅、卧室都合在一起了而且又漏风,怎么能算是温暖、舒适的呢?看来,列夫·托尔斯泰这位大文豪也不过如此,用词不当的毛病还需要我们来帮助修改。对你们大胆向权威挑战的勇气,我由衷地表示敬佩!请大家再读课文,相信你们一定会有新的发现!

(生读课文,一会儿又有两个学生举手)

师:你们有不同意见吗?

生:我觉得,“温暖而舒适”用得非常准确,因为小屋跟外面相比是温暖而舒适的。

师:能具体说说吗?

生:外面狂风怒吼,又黑又冷,而小屋即使漏风,肯定也不会有多大,更何况小屋里还生着火炉。所以跟外面比,家里相对来说还是温暖的。

师:有道理!你能联系上文的内容来思考,说明你已掌握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读书方法——联系上下文。“舒适”用得准确吗?

生:桑娜的丈夫一大早就驾着小船出海,到晚上还没有回来,他这时还在大海里跟风浪搏斗呢!而桑娜坐在家里,靠着火炉在补帆。跟丈夫相比,应该说是舒适的了。

生(先前质疑的同学):渔夫驾驶的是小船,而海上寒风呼啸,海浪汹涌澎湃,他随时都可能有生命的危险。而桑娜坐在家里,孩子们都安静地睡着。因此,跟外面比,家里相对来说是舒适的,最起码说没有生命危险。

师:哦,你也改变自己原来的意见了。你怎么改变自己的意见了?

生:我听了刚才几个同学的发言,觉得有道理。再联系上下文内容想想,觉得我开始讲的没道理。

(这时,又有两名学生把手举起,要求发言)

师:是不是又有什么新发现了?

生:我认为文章表面上写渔家“温暖而舒适”,实际上是为了反映渔家生活的艰难和贫穷。

师:是吗?为什么这样说呢?

生:那样一个在我们看来简陋无比的屋子,对渔家人来说,就算是“温暖而舒适”的了,可见他们对“温暖和舒适”的要求是极低极低的。读到这里,我感到渔夫一家的生活是多么艰难!

生:这里的“温暖和舒适”的写法就像《卖火柴的小女孩》中最后写小女孩跟着她的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一样,表面是写“温暖而舒适”,实际上是写桑娜一家过着艰难、困苦的日子。

师:从“温暖而舒适”居然能看出渔家的生活艰辛,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在这一点上我不如你们,因为我没有想到这一点,你们是我的老师,谢谢!(生鼓掌)同学们,只要我们在阅读时真正动了脑子,一定会有更多新发现!

……

思考:

以上是学习《穷人》第一自然段时的一个片断,从上面的教学片断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学生的学习情绪高涨,思维极为活跃,课堂成了学生主动探究的天地。一个精彩的发言,犹如一颗小石子激起了孩子们思维的浪花。虽然也因这意外而来的“小石子”,使我的课堂教学没有完成预定的内容,但我认为值得,因为它为孩子们所带来的积极的情感体验远远超出了预定的范围。因此,教师敢于突破预设的教案,抓住生成的教学资源,有效地引导学生开展探究便能产生积极的学习效应。生成意味着:

一、“师教生学”向“师生互学”转变

传统教学观认为,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单向灌输过程,而新课程理念则强调,师生之间是对话与沟通的关系,双方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上述片断中,面对学生的质疑,我以一个“平等者中的首席”身份,充分运用对话策略,促进学生读书、思考、体验、交流。当学生从“温暖、舒适”体会出渔家生活的艰辛时,我更是坦诚地向学生表示感谢,此时的我不再仅仅是授业者,在与学生的对话中,我本身也得到教益。

二、“传授知识”向“促进学习”转变

长期以来,教师重知识传授,多采用“灌输”的教学方法,课堂成了教师唱独角戏的舞台,学生成了张开口袋等待灌注的知识回收站,使原本是多向的对话变成单向的“传话”。“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我不是直接把结论教给学生,而是不断地启发、点拨、激发学生读书的欲望,促进学生学习,使学生的心灵始终处于动态发展之中。学生在与文本、教师、同学的对话、交流中,分享着彼此的思考、知识和经验,交流各自的情感、体验与观念,提升着自己的认识、审美与精神,这样的课堂充满了鲜活与灵动,透射出生命的活力。

三、“教案剧”向“创造剧”转变

以往的课堂由于受教学活动的计划性、预设性的影响,学生和教师的活动总是受教案的束缚,不敢越“案”半步,课堂教学沉闷、封闭、机械。生成的课堂不再是教师主宰、学生跟着走的局面,而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随时调整教学进程,师生进行共同创造的过程。以上片断中,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敢于向大师挑战,这显然出乎我的预料。我抓住这生成的问题,突破原先教案的束缚,让教案搁浅,引导学生讨论、探索,学生的学习智慧得到尽情展现,课堂真正成了师生智慧飞扬的天地,成了师生共同创造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