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培养观察能力,产生自主学习兴趣。

观察能力是人们认识事物,增长知识的重要能力,是智力因素构成的重要部分。小学生认识事物带有很大的形象性,只要提供较多的具体事例,使他们在思维过程中积累起丰富的感性材料,就可以帮助他们逐步学会抽象出数学概念的方法。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观察方法,学会在观察时透过事物表象,抓住本质,发现规律。要指导他们逐渐懂得看问题应该从什么角度看。同时,要教会他们特别注意进行分析、比较。例如:在讲长方形、正方形认识的时候,教师手里拿着一个长方形纸教具告诉学生,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图形长方形,然后要求学生观察后说一说长方形有什么特点,学生说出相对两条边一样的,引导学生观察长方形除了边还有什么,(角)“有几个角?你对它有什么感觉?”师问,有学生说到是四个都是直角,那说明四个角怎样?(相等)出示正方形纸让学生观察然后说说正方形有什么特征。得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后教师引导学生验证刚才观察得出的结论。这样先用教具给学生一个清晰地形象,再通过言语的引导,让学生在观察和操作验证中加深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认识。学生易于接受新知,又发展了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

二、满足学生成功的需要,激发自主学习兴趣。

赞科夫指出:“如果教师让每一个学生所具有的那些各不相同的智慧、情感、性格特点都表现出来,就会在学生的发展上取得很大成效。这样做,儿童的精神力量就会焕发出来。”善于肯定也是人之常情。换句话说,每个学生都有一种充分发挥自己作用的内在需要,都渴望得到老师的认可和尊重。如果教师能够不断地满足他们的这种需要,就会给他们带来极大的信心和动力,从而更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特别是后进学生,肯定越及时、越具体,越能引发其内趋力。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多创造机会,让学生充分发展自己各方面的才能,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尤其是对于小学生。小学数学教师应抓住这一点,在课堂上尽可能多地给他们上讲台表演的机会、站起来回答问题的机会。如,在教学过程中,对某道命题进行分析和暗示,再由学生自己思考完成,有的学生得到一种或几种解法,这时教师给他表现自我的机会,在全班同学面前肯定他的成功,欣赏他的解法,满足他的心理需要,会产生一种自豪感,推动学生信心百倍地学习,去创造。我们也应该正确分析不同层次学生的水平与能力,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或要求,要因材施教。成功能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促进学习过程的良性循环,相反,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注意给这些后进生设置一些难度适中的问题或习题,给他们恰当的表演角色,让他们也能获得在克服困难中体会成功的快乐,以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要善于利用“数学美”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

数学美不同于自然美、艺术美。数学美主要表现为内在美、逻辑美、理智美。数学美是隐蔽的美,深邃的美,美在思想内容。要领悟数学美,必须通过“抽象枯燥”的符号、公式及定理等洞察其内部的数学思想,任何智能活动都少不了人的情感,数学美是对数学对象融入情感的产物。如找规律中的图形间隔排列是美的,生活中的彩灯、彩旗等的排列给人一种美感,在讲轴对称图形时,让学生体会对轴称图形的美,教师用天安门、飞机、奖杯的图片让学生动手操作感受轴对称图形的特点,最后欣赏生活中的建筑、剪纸、国旗等等,使学生感受数学的美。数学美育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掌握数学内容,培养数学创造能力及体会数学的价值等方面都有积极的意义。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和发展学生的好奇心,让每一位学生养成爱想问题、问问题以及延伸问题的习惯,让所有的学生都知道自己有权利和能力去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见解。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