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复习回顾,引出学习目标

1、回忆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写了竺可桢爷爷的什么品质特点?

2、回忆写人文章的写法和这类文章的学法。

3、过渡:今天这堂课,我们就来细细品读、体会作者是如何记事写人的。

二、学习对话部分,感受人物精神

1、对话是本文的重要内容,也是叙事的重点部分,从人物的对话中我们能学到什么呢?

2、课件出示第一次对话内容。

(1)自由读读人物的对话,思考:自己关注了哪些词语,从中体会到什么?

(2)组织交流,相机引导体会。(边体会边在课件上把重点词句点成红色显示)

①小男孩语言中的“又”体现竺爷爷一直在注意观察花朵的开放情况。

②理解提示语中“习惯”的意思,从中感受到竺爷爷主动探索研究的精神和对待科学事业一丝不苟的态度。

③“我是问第一朵是哪天开的”一句,看出竺爷爷搞研究的精确,绝不允许“大概”“也许”“估计”“推断”的出现。

(3)组织分角色朗读。

(4)自由品读,边读边进一步思考:读了这段对话,你能感受到作者这样写的好处吗?

(5)教师小结:作者不光写了人物的对话内容,还通过提示语的写作,使得人物形象更生动,表达的情感更充分。作者选择写竺爷爷和小孩子的对话,郑重托付孩子留心观察第一朵杏花的开放时间,更能体现竺爷爷对待科学研究认真执着的态度。作者抓住生活小事来写竺可桢这位大科学家,让我们觉得竺爷爷更加亲切了,更加可敬了!

(6)赏读第一次对话的内容。

3、课件出示第二次对话内容。

(1)自由读对话内容,说说发现了什么?(没有提示语)

(2)边读边想象当时人物的表现,给这部分对话加上适当的提示语。

(3)反馈加提示语的情况,注意所写人物的神态、心情、动作等要和对话内容相符。

(4)分两组来分角色朗读对话,一组读课文中的,一组读加了提示语的。

(5)合作探究:刚才学第一次对话的时候,我们体会到提示语的叙述让人物形象更生动,表达的情感更充分,那么这一次的对话作者为什么不写提示语呢?刚才通过比较朗读,你觉得哪种写法更好?为什么?

(6)齐读课文第二次对话内容,读出人物的心情。

(7)教师小结:通过比较、体会,我们知道了文章语言怎么写,是要根据所写的内容和所表达感情的需要来决定的,不是越具体越好。省略了提示语,一方面给了我们读者阅读想象的空间,另一方面准确体现了竺可桢爷爷想要知道第一朵杏花开放时间的心情是十分急切的,蕴含了对竺爷爷热心科学研究、态度一丝不苟的赞美。

三、学习其他描写部分,丰满人物形象

1、作者除了写人物的对话之外,还通过什么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呢?(人物的动作)

2、指名读出第1自然段中写竺爷爷动作的句子,说说自己的理解。(体会到竺爷爷赏花的与众不同,生活中处处记挂着科学研究,细心观察自然界的一草一木。)

3、课件出示第15自然段。

(1)指名读,思考:这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哪些词语让你怦然心动?

(2)交流体会

①“顷刻间”“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快步”等词,形象地写出了竺爷爷确认了第一朵杏花开放时间后的激动、兴奋,表现了他对科学研究达到了一种忘我的状态。

②通过“阳光下的杏树……多么美丽的杏花呀!”这两句话,理解“捧”字和一个“!”蕴含的情感,体会景色描写对烘托人物心情的作用。

③理解“郑重”一词,体会 “走回”“打开”“记下”三个动词中蕴含的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第15自然段。

4、找到文中另外两处写景的文字,并课件出示。

(1)读读,想想:这段文字描写了怎样的景色?

(2)欣赏:这些写景的语言美在哪儿?

(3)体会它们在文中的作用。

(4)教师小结:叙事的文章中往往会有一些景物的描写,这些语言不仅增加课文语言的美感,同时对表现人物的品质,或推进事情的发展等方面起着很好的作用,所以我们在学习中要好好品读、体会。

(5)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课文中类似的语句,进一步体会其作用。如:《三顾茅庐》中对隆中景色的描写,衬托了诸葛亮的高风亮节;《王冕学画》中荷花美景的描写,暗示了王冕经过刻苦的努力,即将迎来美好的生活,等等。

(6)自由朗读自己最喜欢的一段景色描写的句子,积累下来。

四、总结全文,升华形象

1、竺爷爷严谨认真的科学精神就体现在这样一件小事上吗?绝对不是,作者用他经常说的一句话,来让我们更清晰地感受竺爷爷的品质,也从竺爷爷的身上明白一个道理。

2、课件出示最后一个自然段。

(1)齐读这个自然段,你从竺爷爷的话中体会到什么?

(2)从竺爷爷的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

3、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竺爷爷的特点、文章的写法。

4、讨论:作者为什么用“第一朵杏花”作题目,而不用“一朵杏花”或“竺爷爷的故事”呢?

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布置阅读《竺可桢的自然日记》一书,进一步感受竺爷爷的科学研究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