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

冀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50、51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数据分析、问题讨论等体会数据产生误导的过程。

2.能够用统计量分析问题,初步体会数据可能产生误导,能选择合适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特征。

3. 体验用数据说明问题的科学性,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借助数学的思想和方法来解决。

课前准备:

制作两份招聘广告,把教材中工资统计表画在小黑板上。

教学方案:

教学环节

教学预设

一、创设情境

师生谈话,交流招聘广告的作用是什么,引出招聘问题并出示两份招聘广告,让学生了解广告中的信息。

师:同学们,你们注意过吗?在一些饭店、商店、理发店、公司等单位的门口经常看到一些“招聘广告”,谁知道这些广告的作用是什么?

学生可能会说:

●让大家知道这个单位要招工作人员。

师:对。一个单位、一个公司如果觉得现有的员工不够了,就会通过发招聘广告的形式来招聘员工,一个正在找工作的人,也可以通过广告来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今天,我就带来了两个公司的招聘广告,咱们一起来看一看。

教师出示两份招聘广告:

师:这是两个公司的招聘广告,从广告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生:从A公司广告中得知,A公司待遇较高,平均月薪1600元。B公司招聘员工,月薪1000元。

二、问题讨论

1.提出:如果你要找工作,会去哪家公司应聘?为什么?师生共同讨论,给学生充分发表不同意见的机会。

师:这两个公司都在招聘职员,如果你要找工作,你会选择哪家公司去应聘呢?为什么?

让学生独立思考并做出选择。

师:谁来说一说你选择哪家公司?为什么?

生:我选择第一家公司,因为第一家公司给的工资高。

师:有不同的选择吗?

如果有,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如果没有,教师提示。

师:同学们想一想,平均月薪是每个人的实际工资吗?

生:不是。是全公司人员工资的平均数。

师:那根据A公司全体员工的平均月薪,能判定职员的工资高吗?

学生可能出现“能”和“不能”两种意见。

2.让学生分析统计表中的数据,交流对这个公司人员的工资有什么看法。

师:这个公司职员的工资到底是多少呢?老师这儿有一张这个公司现有员工的工资情况统计表。大家看一看。

出示教材50页员工工资统计表。

师:大家看,这是这个公司现有员工工资统计表,请大家仔细观察,看看你从中了解到哪些情况。

学生可能会说:

●这个公司现有1名经理,月工资8000元。

●这个公司现有2名业务主管,每人月工资5000元。

●这个公司现有22名职员,每人月工资1000元。

……

师:通过分析上面的统计表,大家对这个公司人员的工资有什么看法?

学生可能会说:

●这个公司经理的工资和职员的工资相差得很多。

●这个公司绝大多数员工是职员,他们的月工资也是1000元。

……

3.启发学生算一算招聘广告的1600元是否正确,并讨论平均工资1600元和1000元分别是员工工资的什么数。

师:在统计表中我们看到了经理、业务主管和职员他们的实际工资,那招聘广告中提到的“平均月薪1600元”这条招聘信息到底是不是真实的呢,我们就来算一算这个公司现有人员的平均月薪到底是多少元。

让大家自己在练习本上完成,集体订正。

师:看来这个公司人员的平均月薪的确是1600元,广告中的数据是没错的。就是说,这个公司职员的工资是1000元,全体员工的平均工资是1600元。

板书:月平均工资1600元。

4.提出:这个公司招聘职员的广告中用月平均工资合适吗?为什么?

要给学生充分表达和交流自己看法的机会,使学生体会:平均工资不是每个人的工资,它不能反映每个人真实的工资情况,在招聘职员的广告中用平均工资来表示公司职员的工资不合适,可能会产生误导。

师:请大家观察这个公司员工的工资,谁来说一说1000元、1600元分别是这个公司员工工资的什么数?

生:1600元是员工工资的平均数, 1000元是员工工资的众数。

师:这个公司招聘职员的广告中用员工工资的平均数做广告合适吗?为什么?

学生可能说出:

●我认为这则广告这样写是不合适的,会误导人。这个公司虽然所有员工的平均工资是1600元,但现在要招聘的职员的工资却只有1000元,平均工资不能代表每个人的实际工资,用平均工资来招聘职员不合适。

●我认为招聘广告招聘什么职位,就应该写什么职位的工资,所有人的平均工资是不能反映某个人的实际工资的,所以这样的招聘广告是不合理的。

●我认为这个公司招聘的是职员,就应该写“招聘职员,月薪1000元。”

……

5.让学生再次选择去哪个公司,并说明理由。最后,教师总结:在用数说明问题时,一定要用合适的统计量。

师:刚才,我们针对这则招聘广告谈了自己的看法,那么如果现在再让你来选择公司的话,你会选择去哪家公司呢?

学生可能会说:

●我会选择去第二家公司,因为它标明了招聘岗位的实际工资,比较放心。而第一家公司标明的是平均工资,而平均工资并不能代表每个人的实际工资,拿到的实际工资并不能确定,容易产生纠纷。

师:通过刚才两个招聘广告的分析,我们看到了数据有些时候可能会带来误导。所以,在用数据说明问题时,一定要选择合适的统计量。

三、作业时间问题

1.教师口述初中生每天作业量的规定和调查结果,并板书出有关数据。

师:刚才我们研究了招聘广告的问题,现在我们来讨论一个和大家关系很密切的问题——作业时间问题。

板书:作业时间

师:现在你们是六年级的学生了,根据规定每天的作业量是不得超过1小时。暑假以后大家就要升入初中了,你知道初中生每天作业量的规定吗?老师告诉你们,初中生每天的作业量不得超过90分钟,你知道“不得超过90分钟”是什么意思吗?

生:最多是90分钟,可以少于90分钟,但不能多于90分钟。

师:对。为了了解同学们每天的作业时间,某中学调查了30名学生一天完成作业的时间,得到的结果是这样的。用1小时完成作业的有12人;用2小时完成作业的有15人;用3小时完成作业的有3人。

教师边说边把数据写在黑板上。

板书:1小时:12人

2小时:15人

3小时: 3人

2.教师分别提出问题(1)和(2),让学生自主完成。交流时,重点说一说是怎样知道的。

师:根据这些数据,你能找出完成作业时间的众数是几吗?说说你是怎样知道的?

生:众数是2。因为完成作业用2小时的人最多,所以众数是2。

师:那请你找一找中位数是几?

学生独立找,教师巡视,重点关注学生找中位数的方法。

师:谁来说一说你找出的中位数是几?你是怎样找的?

生:中位数是2。这组数据从小到大排列依次先是12个1,然后是15个2,最后是3个3,因为是双数,所以中间两个数的平均值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而中间两个数都是2,平均值也是2,所以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2。

师:中位数和众数都是2,那么平均每个学生用的时间是多少呢?请大家在练习本上算一算。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答案:1.7小时(102分钟)

3.让学生说一说三个统计量表示的实际意义。

师:大家算得非常好。刚才我们找出了作业时间的中位数和众数都是2,而平均数是1.7小时,那谁来说一说这三个统计量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生:众数是2,表示多数学生用了2小时才完成;中位数是2,表示中等学生也是2小时完成;平均数是1.7小时,表示从所有人的平均状态看,需要1.7小时。

4.提出问题(3),xjlet.com用统计数据说明作业量是否合适。

师:根据调查结果,你认为这天的作业量合适吗?为什么?看谁能用数据说明问题。

要留给学生充分表达自己意见的机会。

学生可能会说:

●我认为这天的作业量不合适。因为这组数据的众数是2,说明多数学生用了2小时才完成任务,超过了规定的90分钟,作业量偏大了,所以不合适。

●我认为这天的作业量不合适。因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2,说明中等学生也需要2小时才能写完,超过了规定的90分钟,作业量偏大了,所以不合适。

●我认为这天的作业量不合适。因为平均数是1.7小时(102分钟),说明从整体平均状态看,超过规定的90分钟了。因此这天的作业量不合适,作业量偏大。

●我认为作业量不合适,作业量偏大。因为众数是2,说明多数学生用了2小时才完成任务;中位数是2,说明中等学生也需要2小时才能完成;平均数是1.7小时(102分钟),说明从整体平均状态看,也超过规定的90分钟了。因此说明作业量不合适,偏大了。

……

只要学生说的有道理就要给予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