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篇课文,题目是:

生:滴水穿石的启示。

师:再来一遍。

学生再次齐读课题。

师:昨天预习过课文了吗?

生:预习过了。

师:好,让我们用短短的时间,把课文再快速地读一遍,这回读的时候,看看自己昨天预习的时候有没有哪些生字词或是句子还没有读清楚,开始。

师:读一遍就停下哦。

学生自由地朗读课文,师巡视。

师:同学们,老师在读完这篇课文的时候发现有这么几个词,可能比较容易读错。

请大家看看大屏幕,你在读的时候,这些读音上出问题了吗?

生:没有。

师追问:都没有?

生:恩。

师:真棒!一起读一读这几个词,开始。

生齐读:锲而不舍,日雕月琢,坚持不懈,孜孜不倦。

师:果然读得非常的准确。

师:锲是什么意思?有人知道吗?

生:坚持。

师:孩子们,黄老师再次提醒大家咱们可以用形声字的构字规律来猜一猜它是什么意思。

生:锲应该是泄气。

师:泄气的意思?哦?那这个锲而不舍应该就是一开始就泄气了,就舍弃了?

师:看看这个字的偏旁部首,金字旁,老师告诉大家,它是雕刻的意思。

知道这句词的后半句是什么吗?锲而不舍,后半句?(提顿一两秒)

师:金石可镂。

生:金石为开。

师:金石为开不是在这后面。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意思就是如果你坚持不断地去雕刻它,哪怕是像金属啊,石头啊那么坚硬的东西都可以怎么样?

生:可镂。

师:都可以打磨成很漂亮的工艺品。

师:好,再读一遍这个词。

生:锲而不舍。

师:这四个词没难倒你们。那么你们自己在读的过程中有没有哪些词语或句子需要提醒大家的。

生:没有。

师:很好。那就是这篇课文你们已经完全能够流畅地读下来了,是吗?

师:好,孩子们,再看看黑板上的这四个词,大家发现没有,这四个词跟我们课题中的一个词意思很相似。

生:坚持不懈。

师:你看,跟我们课题中的哪个词意思很相似啊?

生:滴水穿石。

师:课文中还有这样跟滴水穿石意思很相近的词语,谁能用跳读的方法快速把它找出来。

生:持之以恒。

师:正确。还有吗?

生:日雕月琢。

师:出现过了,还有吗?课文里。

生:不懈努力。

师:很好。不懈努力,持之以恒,锲而不舍,日雕月琢,坚持不懈,孜孜不倦,课文里大量的出现了和滴水穿石意思很相近的词,对吧?所以,其实我们抓住这些词就能大概告诉大家,这篇课文主要内容是什么?

生:只要坚持不懈就可以成功!

师:好的,只要坚持不懈就可以成功。谁能换一个相近的词,也来说一说这篇课文主要内容是什么?

师提示:看,我们刚才看到了这么多相近的词。

生:只要日雕月琢也一定能够成功。

师追问:只要像什么一样日雕月琢?

生:只要像水滴一样。

师:像水滴一样日雕月琢就一定能~取得成功。

师:非常好。你来。

生:只要持之以恒也一定能成功。

师:非常棒。还有吗?再换一个。你说。

生:做事情只要坚持不懈就能取得成功。

师:好极了。最后,你来。

生:做事情不能半途而废,就能成功。

师:只要不半途而废,而要怎么样?

师:持之以恒,就能取得成功。

二、理清文序,学习写法。

师:上课不到5分钟,我们已经把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搞清楚了。对吧?

生点头。

师:那接下来我们还可以学什么?可以下课了?可以回家了?是吗?(学生呵呵地笑了)

师:你们觉得我们还可以再学点什么?

请一学生起来回答。

师:你说。

生:怎样才能持之以恒?

师:哦,我到底该怎么做,对不对啊?

师:好的,你说。

生:哪些名人有水滴石穿的这种坚持的品质?

师:恩,课文中写道哪些名人是这么做的。

孩子们,你们发现没有,其实你们开始关注到的课文的具体内容。也就是说,咱们在看一篇文章的时候不是光搞清楚它写什么就够了,还要搞清楚它是怎么写的。

师:说到怎么写,大家看看这个课题,滴水穿石的启事。觉不觉得这个课题很眼熟哇?

咱们学没学过一篇课文,课题跟它很相似,有没有?

师:钓鱼~

生:~的启示。

师:是啊,我们学过一篇类似写启示的课文,叫《钓鱼的启示》,那把这两篇课文的内容大概比较一下,你觉得写什么的启示,这样的文章它一般都先写什么,再写什么?

师:有规律的吧?有没有?好,你来说。

生:先写一件事情,再写从事情当中获得的启示。

师:好,先写一件事情。《钓鱼的启事》是先写了一件事情,那么《滴水穿石的启示》写的是一件事情吗?

生:不是。

师:它写的是一种~?

生回答:精神。

师:滴水穿石这种什么?(停顿一两秒提醒)自然~?

生:景观。

师:景观,或说自然现象。

师:也就是说咱们在写《 的启示》的时候,都可以先写一件事,或者是写一种现象,再由这种现象引发我们的启示或思考,对吧?很好。

师:你看,怎么写的第一步咱们已经解决了,通过什么方法解决?

师:对比的方法,对不对?我们通过类比的方法,大概就知道了此类文章我应该怎么写。对吧?

生点头,回答:恩。

师:刚才我们说,这篇文章是先写一种现象,再写启示。那么,哪一部分写的是现象,哪一部分写的是启示,能找到吗?

师:好,你来说。

生:第一段是写了现象。

师:然后呢?

生:然后最后两段写的是启示。

师:哦!那中间那几段都是浪费啦?这个作者的笔墨,哎呀,不够节约哪?你说。

生:我觉得第一自然段是写现象,第二自然段也是写启示的。

师:第二自然段写的是启示,那三四五自然段,都是?

个别学生回答:都是现象。

师:都是现象?自然现象?好,我知道同学们为什么这么说,你们觉得呀只有直接跟别人去讲道理的那种段落才算是启示。对吗?

师:课文中用了三个名人作为例子的部分是不是启示?

生纷纷回答:是。

师:也是启示,启示的意思就是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启发。对不对?

生回答对。

师:好的,所以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写的是现象,后面的几个自然段写的都是——

师生:启示。

师:那我们先来看看现象部分,很简单,就一段。黄老师从中提炼出了这个滴水穿石的部分。

师:谁来读一读这个段落。等他读完,我只需要问一个问题,我就知道你们读懂了没有?

学生纷纷举手,老师请一女生来读。

(该生将一大奇观读成一大景观)

师:一大?

生:一大奇观。

师:非常好啊,你很努力了!前面都读得非常的流畅,最后一个小小的失误可以原谅。

师:孩子们,黄老师就提一个问题,滴水穿石需要哪些条件?

生:就是要几百年过去了,几千年、几万年过去了……水滴锲而不舍,日雕月琢。

师:你刚才读了课文里的句子,现在用你自己的话来说说,这到底需要什么条件哪?

生:就是要几百年,几千年,几万年这么长的时间,通过这滴水滴不放弃,不半途而废,锲而不舍,日雕月琢。

师:恩,前半段我听出来了,就是首先要花很长很长的时间。简单概括就是时间要长。

还有什么因素可以让它穿石?你说。

生:而且还要滴到同一个地方。

师:也就是~ (教师用手势引导学生。)

师:诶,很好,你大声地再说一遍。

生(小声):目标要专一。

师:大声,再说。

生:(声音响亮):目标要专一。

师:目标专一,或者说目标要非常的明确。好的,这是第二点。还有第三点吗?你说?

生:还需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

师:也就是要日雕月琢,或者说是~

师生:日积月累。

师:好的,孩子们,你们很厉害了。

这一段话,一个,两个,三个,一下子就总结出滴水穿石的三要素。我们一起来看一看。第一,总是滴在同一个地方说明它怎么样?

生齐答:目标明确。(PPT出示)

师:好的。第二,几百年,几千年,几万年?

生齐答:时间很长。

师:对,黄老师把它概括成历时长久。好,再来第三,它怎么样?

师:锲而不舍,日雕月琢,是的,它坚持不懈,进行了点点滴滴的的积累,有了这三个要素,滴水才能穿石。

让我们把这三个词记在脑海里。一起再来读一读这段话。

哦,有些同学在记我做的标注。这是个好习惯。

暂停一下好吗,咱们先往下读。来,全班一起来。记住这三个词,记在脑海里。

师:一起读,“原来”预备齐。

生齐读:……而且总是滴在同一个地方。

师:是的,它目标非常明确。(板书:目标明确)

师:诶,有没有加字儿啦?几百年再来。(生再次齐读该句子。)

生齐读:……几万年过去了……

师:没错。(板书:历时长久)

(学生齐读这一段落。在学生读到相关句子时,教师边板书边提醒三个要素。)

师:好,让我们再来一起看看滴水穿石的三要素是

生齐读:目标明确,历时长久,点滴积累。

师:记住这三个词,好吗?你看,关于写现象的部分很简单,对吧?那重点还是在启示。

师:写启示的部分最主要的是哪一个段?

生:第二。

生:第三。

师:第三段,对不对?第三段中使用的是什么方法来写启示?

生悄悄说:排比。

生:举例子。

师追问:举了谁的例子,一起说?

生纷纷说:名人的例子。

师:哪几个名人呀?

生齐说:李时珍,爱迪生,齐白石。

师:好的,这三个名人的例子。(教师板书:李时珍,爱迪生,齐白石)

师:好,我们先来看看写李时珍的部分。也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请他同学边听边想,李时珍的成功经历中有没有滴水穿石的影子。

师:你来。

生读关于李时珍的段落。

师:好的,非常流畅。你们找到滴水穿石的影子了吗?

师:你找到了,说。

生:他翻山越岭,走遍了大半个中国。

师:你觉得这是滴水穿石的哪一个特点?

生:他坚持不懈。

师:目标明确,历时长久,点滴积累,哪一点?

生:我觉得他历史长久,因为二十几年。

师:二十几年?刚才可没读二十几年啊,你刚才读的翻山越岭,走遍了大半个中国,这是?

生:目标明确。

师:你觉得是目标明确。好的,你说。

生:不懈努力。

师:不懈努力指的是他的什么?

生:点滴积累。

师:是他点滴的积累,是吧。还从哪里看到他点滴的积累?你说。

生:从终于~

师:终于这个词看出什么?

生:历时长久。

师:用了很长的时间。其实历时长久在这一段话中最最明显的就是~

生:经过二十几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写成了药学巨著《本草纲目》。

师:二十几年能看出时间非常的长。那么,刚才同学们都没有找到关于他目标明确的呀。

哦,有一个同学刚才提到了,但是不太准确。

你找到了吗?你说。

生:从小立志学医。

师:对呀,从小就已经明确了自己的目标。

师:好,我们看看,他从小立志学医是他目标非常明确。

翻山越岭,走遍了大半个中国,还访名医,尝药草,做了这么多的努力,由此可见,他做了点点滴滴的积累。最后经历二十几年的不懈努力说明经历了很长时间。

(PPT中出示目标明确,历时长久,点滴积累)

师:看到这三个点了吧?很好,同学们,李时珍经过二十几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写成了《本草纲目》这本巨著。什么样的书籍才能称为是巨著呢?

生:就是有很多很多的人来看。

师:哦,看的人多,不仅他所在的那个时代有人看,现在仍然有人看。你说。

生:看的人很多,而且这本书对别人的影响力很大。

师:影响力非常之大。你说。

生:我觉得他的时间很长,而且写的字数也很长。

师:字数一定非常多。老师今天不能为大家把《本草纲目》带来,但是黄老师给大家带了这么一组数字,请同学们来猜一猜,看看这些数字分别代表《本草纲目》哪一方面的特点?

师:第一个数字:29.。谁知道?你说。

生:29年。

师:您看他多聪明,课文写的是二十几年,他立刻就把这个数字给联系上了,说得非常正确,这个二十几可不是二十一,不是二十二,而是二十九年,也就是接近三十年,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呀?这个时间。二十九年的时间足够~

生:半生了。

师:足够半生了,以前古代的人寿命不太长,也许足够半生了。一个小婴儿长成一个大小伙子,对不对?已经足够一个孩子从这么一丁点长到这么大,经历了很长很长的时间。

师:好,再看下一个数字,看谁猜得快,1892,我这么读是有误导性的啊。一千八百九十二。

生:是1892年开始创作的。

师:哈哈,不对。所以我说你被我误导了。这不是年份。你说。

生:他是做了1892页。

师:1892页,好,是不是呢?我们来看看,1892种药物。

其中有37种是后来增补进去的。

师:再来第三个,1100多,这是个概数,可能是?

生:1100多页。

师:好的,其他人觉得呢?有不同意见吗?

没有,我要公布答案了。1100多幅绘图。

孩子们,那时候,没有照相机,那一幅一幅的药草的绘图都是李时珍怎么样?

生齐答:画的。

师:一笔一划的画出来的。几乎是每一种中草药怎么样?

生小声说:都有绘图。

师:对,都有一幅绘图。

师:再来看,11096是什么?你说。

生:有11096页。

师:你们老往页上想啊。这页其实是相对的。如果我们现在的印刷字体小点,它页数就少了嘛。我们再看一看。

生异口同声:药方。

师:让你想到了课文里的哪个词?

生思考。

生:尝药草。

师:尝药草?

生:访名医。

师:访名医啊。这一万多个药方可不是李时珍闷在屋子里凭空想出来的,全是他一点一滴地采访名医,跟他们交流出来的。

师:我们来看看最后一个数字,190多万?

生:字。

师:正确。190多万字。黄老师给大家带来的这组数字只能说是《本草纲目》中很小的一部分。同学们,数字是冷冰冰的,但是透过这些数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生:我仿佛看到李时珍背着药箱,坐在一块石头上,正在用笔戳着自己的脑袋在想写什么?

师:哎呦,这个戳字用得太好生动了,他坐在石头上,用笔戳着自己的脑袋,可见他当时正在冥思苦想。

师:好喜欢这样的描述。还有吗?你来讲。

生:晚上,大家都在睡觉,只有李时珍在灯光下拼命地用功。

师:他在做什么?

生:在书上拼命地写上各种药草的药方,还有一些药草的形状等。

师:白天和名医们讨论出来的药方,现在要赶紧怎么样?

生:记下来。

师:记录下来,否则就可能忘记了。所以,这个时间必须得抓紧。

好,你来。

生:我仿佛看到李时珍在尝药草时吃到了有毒的药草,倒在床上,但是他不管这些,等病好了,还是继续尝药草。

师:当他清醒过来之后,仍然继续品尝着各种陌生的药草,只为了了解他们的药性,对吗?

你来。

生:我看到他这一座山的药草尝完,马上又翻到另一座山去了。

师:你看到他爬山的样子了吗?说一说。

生:我看到他爬到半山腰的时候,被一块石头绊倒了。

师:可能脚下一~?

生:一滑。

师:差点儿就~?

生:滚下山去了。药箱里的药草也落到别的地方去了,他拼命去捡。

师:呀,要伸出手去把药草捡回来,在他看来,这些药草比他的命还要重要。

你说。

生:我看见他在尝药草时的表情。

师:什么表情?说说看。

生:如果吃到一种很苦很苦的药,就会有想哭的表情。

师:哦,大家都尝过中药,对吧?当他吃到很苦很苦的的药草时,那个表情,眉头怎么样?

生:会皱起来。

师:眼泪会忍不住地往下流啊!

你来。

生:名医不可能住在一块,世界那么大,名医肯定分布在各个角落,而一万多个药方,总不可能访几百个,几千个名医就能写出来,所以他要翻山越岭,就算脚都长水泡了,他也不会放弃。

师:你看,我们班的同学真棒,语文学习能力非常强。

你们仅仅是看到这样一组数字,就能展开这么丰富的联想,而且表达得非常有画面感,让老师仿佛看到李时珍正在做这些事情。

师:你们的写作能力一点都不差,如果让你们来写,可能你们会写出这些东西来,对不对?但是课文是怎么写的?我们再看看写李时珍的这个段落。为什么它不像你们那样去写?

生:因为作者是通过简练的语言,如二十几年,大半个中国,访名医,终于,不懈努力,翻山越岭就可以让人们知道他是经过多少努力的。

师:哦,是经过多少努力的。我们刚才描述的全都是眼前看到的一个~?

生:画面。

师:一个很小,很精细的点,如果我把那样一段话放在这儿,能看出目标明确吗?

生:不能。

师:能看出他的历时长久吗?

生:不能。

师:能看出他的点滴积累吗?

生:不能。

师:所以大家发现没有,课文这样写是有他的用意的,他想要突出什么?

生:滴水穿石。

师追问:突出什么?

师生:突出李时珍具有滴水穿石的精神,所以必须在文中表现出他的~?

生:目标明确。

师:表现出他~

生:历时长久。

师:还要表现出他~

生:点滴积累。

师: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这段话,在心里再次明确这三个要点。

生齐读这一段落。

师:你们崇敬的心情在哪里?最后半句,终于写成了,读。

生:终于写成了药学巨著《本草纲目》。

师:这就是李时珍成功的经验。同学们,你们发现没有,李时珍成功的经验和滴水穿石之间?

生:有联系。

师:哎,有联系!我们先不挑明,咱们再往下看,不是还有两个例子吗?看看安迪生和齐白石,他们俩的成功经验中,是不是也有滴水穿石的影子?

生纷纷回答:是。

师:好,拿起你的笔来,也像老师那样用泡泡的方式,你看到滴水穿石的什么特点,就把这语句画出来,然后用泡泡在旁边注明。好,开始!

学生动手找滴水穿石的特点,教师巡视并适时指导。

师:可以了吗?

生:可以了。

师:好。咱们先说说爱迪生的吧。你们说,黄老师在这里给你们做记号。

怎么就这两个呀?

请那个中队委。(另请一个孩子)

生:但他迷恋电学实验研究。

师:这能看出什么?

生:这能看出他目标明确。

师:好,迷恋电学实验研究说明他目标非常明确。

生:毕生孜孜不倦说明他历时长久。

师:哪个词说明他历时长久?

生:孜孜不倦。

师:孜孜不倦?

生齐答:毕生。

师:毕生啊!爱迪生从21岁开始发布他的第一个发明专利,到他84岁去世之前的一两年还在有东西发明出来,这就叫做毕~生~!

好,两点看到了,还有呢?第三点,你说。

生:电影放映机等一千多种发明专利。

师:这是看出什么了?

生:看出他的点点滴滴。

师:点点滴滴的积累。他发明了多少?

师生:一千多项。

师:还有什么地方看出他点滴的积累吗?还有吗?

生:等。

师:等,也就是不止一千,对吧?

好,这是爱迪生的故事,我们也看出了他的目标明确,历时长久和点滴的积累。

齐白石的呢?谁来说齐白石的?你说。

生:在他数十年的艺术生涯中

师:这是看出?

生:历时长久。

师:好,时间很长,数十年。

生:始终没有停止过挥毫作画。说明他目标明确。

师:恩,目标非常的明确,就是想成为一位~

师生:画家。

师:所以他的目标就是要不停地画,从未停止作画。始终没有停止过挥毫作画。还有呢?你再说。

生:也仍然坚持每天作画三幅。

师:什么时候他也仍然坚持?

生:晚年。

师:到了晚年,仍然坚持~?

生:作画三幅。

师:不是作画三幅,而是?

生:每天。

师:每~天~啊~作画三幅。还有补充吗?

生:没有了。

师:有关爱迪生的,有关齐白石的,都可以补充,你觉得他说漏了的。

好,你说。

生:我说齐白石,他的技艺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师:这说明什么呢?

生:说明他经过了历时长久,点滴积累,还有目标明确。

师:也就是说,这是他最后达成的结果,他的成果。

师:好的,孩子们,请大家再看一看黑板,滴水穿石有这三个特点,目标明确,历时长久,点滴的积累。 (教师用箭头将三个特点指向了滴水穿石。)

师:李时珍的成功由于~?

生:历时长久。

师:只是历时长久吗?

生:目标明确,历时长久,点滴的积累。

师:爱迪生的成功?

生:目标明确,历时长久,点滴的积累。

师:齐白石的成功?

生:目标明确,历时长久,点滴的积累。

师:发现了什么?你们刚才可能已经有所感悟,现在可以点破它。你说。

生:这三个名人,每个人成功的背后都付出了代价。

师:都付出了很多代价,没错。跟滴水穿石联系起来想一想。

生:这些名人都有滴水穿石的精神。正因为有滴水穿石的精神,所以这些人都可以成功。

师:那么作者在选取这三个人的例子的时候都注意到了必须要跟~

生:滴水穿石有关。

师:有关联,对不对?

生:恩。

师:他们的成功经验一定是由于有了

师生:滴水穿石的精神。

师:你看,在写《 的启示》这样的文章时,咱们就一定要注意事情或者说是现象与启示我们所举的例子之间必须要——

生:有联系。

师:要有紧密的联系。

好,我们仍然记住这三个词,请大家来读一读有关爱迪生和齐白石的段落。

男生读一读爱迪生的部分。开始。

好的,女生继续。

师:学到这,咱们可以稍微总结一下了。你看,我们身边一定也还有很多具有滴水穿石精神的人。有没有?

生:有。

师:也有人因此而取得成功。如果我问这个问题,你们脑海中马上冒出来的是谁?

生思索中,

师:可能是谁?

生:同学。

师:恩。也有可能是~某位名人。

生:爱因斯坦。

师:哦,爱因斯坦,可能也有这样的精神。也就是说,我们身边这样的人还很多很多,那么现在我们来看看,作者选取了李时珍,爱迪生,齐白石这三个人作为例子,你觉得他有什么讲究吗?为什么要选他们三个?他是怎么想的?

生小声嘀咕:也可以选其他人。

师:对呀,也可以选其他人。如果我用身边的人来作为例子,不是更有说服力吗?

你看,我身边就有这样的人。你觉得是~

生:因为他们都是名人,这些名人我们都认识,名人都能这样子,我们更要学习他们。

师:哦,名人都这样,咱们就更应该努力。好的,名人大家都知道,所以说出来,不会让人有陌生感。如果你选取你身边的例子,可能你知道,他就不一定知道。

师:你觉得是~

生:我对她有补充。我觉得这三个人在历史上是很伟大的,我们很多人都认识李时珍,齐白石,爱迪生。齐白石画画得跟真的一样,爱迪生有很多发明,李时珍自幼就尝药草。

师:所以你认为这三个人物的事迹大家都了解,所以选他们。

生:用名人更有说服力。正是因为他们坚持不懈,有滴水穿石的精神,才成为了名人。

师:哦,是的。他们的成功就再次证明了滴水穿石的精神。

好,孩子们,我们再来看看,李时珍是什么朝代的?

你怎么一下子就举手了?你想说什么?

生:作者选取他们的原因是,想让我们知道古代人有这种滴水穿石的品质,外国人有这种滴水穿石的品质和现代最接近我们的人这种滴水穿石的品质,把他们做对比。她这么一说,你们有没有想到四个字?

生齐说:古今中外

师:我以为就我读出来了,你也读出来了,咱们握握手,不错,水平真高。

你看,作者在用例子的时候用了三个例子就包含了古今中外,那就说明滴水穿石这种精神,无论是在——

师生:古代

师:还是在——

师生:现代。

师:无论是在——

师生:外国

师:还是在——

师生:中国

师:这种品质都是成功的——

师生:秘诀。

师:说得太好了,滴水穿石的启示你们已经参透了,课文是怎么写的,你们也基本上参透了,不过读到这儿,黄老师有一个问题,第一自然段写的是现象,第三自然段用了三个例子来写滴水穿石的启示。那第二自然段,第四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起什么作用? 我看可以不要。有存在的必要吗?

生:我觉得第二段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师:哦,这是一个过渡段,从哪里过渡到哪里?

生:我觉得这里有两个句子,第一个句子承上,第二个句子启下。

师:恩,两个句子,一个承上,一个启下。从什么到什么的过渡。

生:现象。

师:从现象到——

生:启示的过渡。

师:重要不重要。

生:重要。

师:太重要了,没有它,课文就没法连接起来。

那么第四段呢?你说。

生:第四段写的就是前面那些的总结。

师:第四段就总结了?是吗?有没有看错了?

生:我觉得是连接第一自然段。

师:哦,第一自然段和第四自然段之间有照应。好的,其他同学觉得还有没有别的功能?你说。

生:我觉得它和前面几个自然段是有对比的。

师:举了一个反面的例子,就是咱们有这种精神可以达到什么样的成果,如果没有的话~

生纷纷说:不能达到成果。

师:那么这样一来,就让人觉得这篇文章就非常的~

师生:完整。

师:他的说理非常的严密,正面的,反面的都有。

好,最后一个段。

生纷纷说是:总结。

师:大家都同意总结,点出了这篇文章要告诉我们的~

生:启示。

师:中心,也就是启示或是道理。

师:是什么?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

师:说得太对了,目标专一而不——

师生:三心二意。

师:持之以恒而不——

师生:半途而废。

师: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

生:美好的理想。

三、总结延伸,课后练习。

师:这就是滴水穿石给我们的启示。今天这堂课上下来,你们知道不知道,写《 的启示》这样的文章该怎么写了呀?

生:知道。

师:知道了呀?好的,如果有机会,黄老师还能再给大家上第二节课,可能我会跟大家一起来写一个现象带给我们的启示。不过这个机会可能不太多,同学们把这个题目带回家,就算你不写,你也想一想,如果我写《 的启示》,我会先写什么,再写什么,现象和例子之间怎么挂钩,好吗?

生:好。

师:今天同学们表现非常精彩,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