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城和皇城随作用

隋唐长安城和洛阳城都有宫城和皇城。宫城在北,皇城在南。宫城为皇室居住之所,皇城为执政所在地。这样的安排布置虽非隋唐两代所首创,隋唐两代却也有所增益。前代官署之间,往往杂有民居,隋文帝以为不便于民,于是皇城之内唯列府寺,不使杂人居止,更显得统治的威严。

隋唐中枢皆三省并立,隋为尚书、门下、内史三省,唐改内史为中书,实际还是一样的。中书、门下掌管皇朝政令的制定和颁布,尚书则司执行。职务不同,三省的衙署也就不必皆在一处。长安城内的尚书省在皇城承天门街之东第四横街之北。皇城之中仅有门下外省和中书外省,分别在承天门街之东第二横街之北和承天门街之西第二横街之北。门下省和中书省实际上在宫城之内太极殿前的东西两侧。而太极殿(隋时称大兴殿)则为帝王胡望视朝之所。日常听政视朝则在其北的两仪殿(隋时称中华殿)。门下省和中书省设在这两殿之前,正显示出皇朝政治重心的所在。

后来大明宫建成,这样的重心就移到大明宫。大明宫称为东内,宫城称为西内,显示两方差相仿佛。实际上大明宫已取代宫城成为皇朝政治重心的所在。大明宫的丹凤门相当于宫城的承天门,其南也在外郭城的翊善坊和永昌坊间特辟了一条丹凤门街。丹风门内为含元殿,为大朝会之所。含元殿后的宣政殿则为帝王常朝之所。大明宫建成后,门下省和中书省也随着迁来,分列于含元殿和宣政殿之间的东西两侧,大致和在宫城时相仿佛。由于百官经常入朝,还在丹风门之西的建福门外设百官待漏院。建福门在外郭城朱雀门街东第三街,亦即皇城东第一街之北,其南就是光宅坊,待漏院就设在光宅坊中。

当大明宫未建之时,每当万国朝贡使者、“四夷”宾客觐见之时,帝王御宫城太极殿前的承天门受礼。大明宫正式成为政治重心后,这样的朝仪也就转到大明宫含元殿。王维诗有句:“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显示一派雍容大方的景象。

洛阳的宫城和皇城的布局基本上和长安相仿佛。宫城之中亦有含元殿(隋时称乾阳殿),就在应天门内。帝王常朝之所则在含元殿西的宣政殿,门下省和中书省分在含元殿和宣政殿的东西两方。门下外省和中书外省亦如长安城旧规,皆在皇城之中。就是具体的位置也未脱西京窠臼。可是皇城之中却无尚书省。尚书省另置于皇城之东的东城之中。皇城西南隅的上阳宫,始建于唐高宗时。唐高宗亦常居此听政,仿佛长安的大明宫。不过宫内未设门下省和中书省,与大明宫不同。武则天以后,唐朝诸帝渐少去到洛阳,安史乱后竟无去者,不仅上阳宫难于和大明宫相比拟,洛阳的宫城和皇城也显得寂寥了。

长安和洛阳成为繁荣的经济都会

长安和洛阳诚然是政治中心,却说不上经济中心。当时的中心应该数到扬州。隋炀帝开凿通济渠,其动机之一就是贪图扬州的繁荣富庶,至少当时扬州的繁荣富庶应该是超过长安和洛阳的。后来扬州愈加繁荣富庶,只有益州能够和它攀比,因而有了“扬一益二”的说法,长安和洛阳更是瞠乎其后了。

长安和洛阳虽然说不上经济中心,还是有一定繁荣,仍然可以作为经济都会。长安的繁荣经济显示在东西两市,洛阳则显示在洛河南北的三市。长安两市和洛阳三市在一定时期内都显得繁荣昌盛。据说长安的东市,其中“货财二百二十行,四面立邸,四方珍奇,皆所积聚”。隋时的洛阳丰都市,也就是当时所谓的东市,“其内一百二十行,三千余肆,四壁有四百余店,货贿山积”。隋时的大同市也相当繁荣,其中有“邸一百四十一区,资货六十六行”。这都是当时一般都会所少有的。

长安的两市和洛阳的三市能够繁荣昌盛,长安和洛阳的户口众多应该是一个重要的条件。都城本来就是人口最易荟萃的地方,再加上有意的徙民实都,当然也就更为繁多,隋炀帝初建东都之时,不仅徙豫州郭下居人以实之,还徙来天下富商大贾数万家。武则天改东都洛阳为神都时,又徙关外雍、同、秦等七州户数十万以实洛阳。就是其他的迁徙也还是有的。这样多的人口,其中还夹杂着许多达官贵人,就必然会促使当地商业发展,以满足物质方面的需要。长安城西市的规模和东市相仿佛。东市在万年县(即隋大兴县)辖地内,西市则在长安县辖地内。长安县所领四万余户,比万年县为多,浮寄流寓,犹不可胜记。又公卿以下居止多在朱雀街东,第宅多为勋贵所占有,由是商贾多趋往西市,显得西市较东市为繁荣。市的繁荣与否和户口稠密的关系,这应是一个具体的例证。

长安的东市和西市都在朱雀门前的东西横街上,这条横街也就是春明门和金光门之间的大街。这是长安城中主要的交通道路,有助于东市和西市的繁荣发展。西市还通漕渠,较东市更为方便。洛阳的三市,两市在洛河之南,却都近于洛河。隋时通远市置于洛河之北,漕渠之南。唐时北市在通远市和漕渠之北,位于东城之东第三南北街景行坊之北。这是移通远市向北,与原来的旧市中间隔了一座景行坊。洛河河道不时摆动,通远市难免受到影响,不能不向北移。不过只是由漕渠之南移到漕渠之北,漕渠运输的便利并未稍改。漕渠上有桥,名为通济桥,为隋时所造,唐时即称漕渠桥。据说: “自此桥之东,皆天下之舟船所集,常万余艘,填满河路,商旅贸易,车马填塞,若西京之崇仁坊。”漕渠运输的繁忙正是促成了隋通远市和唐北市的繁荣。就是隋大同市和唐的西市的繁荣也都得力于由洛河引导的分渠。隋大同市在定鼎门西第二街从南向北的第二坊,已近于洛河之南外郭城的西南隅。唐时西市更在隋大同市的西南,为定鼎门街西第三街最南的一坊,而这条街只有两坊,西市之北的广利坊,已到了最北了。西市之西为定鼎门街西第四街,隔街为通济坊,为全城最西南的一坊。这样就显得相当偏僻。相当偏僻却还要设市,显然是凭借流经这市侧畔的洛河分渠了。西市的最后废省是在开元十三年。其时这条洛河分渠尚未完全壅蔽,可能已不利船只航行,使西市萧条,终至于废省。到了天宝年间,这条渠道完全壅蔽,遂至涸绝,西市也就难得再行恢复了。

城内若此,城外所及更广。隋炀帝开凿通济渠和永济渠,固然以洛阳为肇始之地。早在隋文帝时已开凿广通渠,亦即后来习称的漕渠,加上其间黄河,船只由长安可以直达洛阳。通过这些运河渠道,太行山东、江淮之间皆能与两都相联系。就是江南岭南,亦可藉以通达。唐玄宗天宝年间,韦坚为转运使就由此途运来长江下游各郡的贡品,就是岭南贡品也在所不遗。贡品能够运来,商货也就随之而至。直到唐代后期,长安城东北渭河上还是“千墙渭曲头”,其盛况也可略见一斑。

就在唐时,由长安“东至汴、宋,西至岐州,夹路列店肆待客”,就是“南诣荆襄,北至太原、范阳,西至蜀川、凉府,皆有店肆,以供商旅”。这是唐代盛时的记载,隋代盛时谅亦如此,就是店肆不多,道路往来还是方便的。这里所说的是长安。洛阳和长安东西相望,一线相连,能到长安的地方,同样也都可以到达洛阳。

商旅能够到达的地方,货物也就随之俱来。全国的货物也就多能聚集到长安和洛阳。全国的货物自然是各式各样的,丝织品却最为繁多,品种也最为复杂。其中仅绢一种,就有八等,产地近九十州,尚有未列入等第的州。两者合计共有一百二十余州,占全国州的总数百分之四十四。这样多的州所产的丝织品,都有可能运输到长安和洛阳,而长安尤为主要的集散地。长安和洛阳诸市的工商业者皆按其行业形成行,丝织业也有行,长安两市丝织业的行可考知的有绢行、大绢行、小绢行、新绢行、小彩行、丝帛行、丝绵彩帛行、丝帛彩帛行、总绵丝织行。这些经营丝绸的行,必是丝绸贸易的地方。有一个绢行兼作举钱之所,可能是为了从事丝绸买卖的存贷款项的方便,亦可以藉此略观这些行的贸易盛况。

长安和洛阳都有市,由东方各地运往长安的丝织品就不必都要经过洛阳的市,这是一般的道理,是用不着说明的。由各地运到长安这样多的丝绸,除了供应长安城内的需要外,还向域外供应。近人每艳称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的名称虽非国人所首创,然以通住西域的道路多有以之运输丝绸,以这样名称称这条道路,也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唐人张籍所作的《凉州词》,描述凉州道路上运输丝绸的景象说:“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现在发掘的西安附近的唐墓中还有唐三彩——驮丝绸的骆驼出土,可见当时运输到西域去的驼队实为习见的情况。有关在这条道路上的丝绸记载还是很多的,无须在这里一一列举。大量丝绸由长安遵从这条道路运往西域,显示长安丝绸业的兴盛,也说明丝绸之路正是以长安为起点。这样的起点也是他处所不能代替的。

长安和洛阳诸市皆有一定规模。长安东西两市各居二坊之地,方六百步,面各二门,四面街各广百步。面各二门是市内有东西街两道,南北街两道。四街之间杂有巷曲。洛阳的市,隋时就备不相同,大同市周四里,开四门,市内当仅有东西向和南北向各一街,丰都市东西南北居二坊之地,唐时南市,仅留其一半,只有一坊之地。南市周围一些坊,还保留有双市门的名称,可能就是丰都市的市门。如果这样的推测不至讹误,则亦如长安两市之四面各有两门,市内有东西向和南北向的街两道,后来唐时洛阳诸市皆仅一坊之地,不尽和长安相同。不论其为两坊之地或一坊之地,四面皆有围墙,和坊墙一样。具体说来,这样是封闭式的市。封闭式的市是和封闭式的坊相配合的。这在当时有一定的取意,也有历史的渊源。不过当经济不断发展之际,这样封闭式的市就不免有一定的局限性。长安城内崇仁坊的变化就是具体的说明。崇仁坊在朱雀门街东第三街,也是皇城东第一街由北向南第四坊。崇仁坊的“北街,当皇城的景风门,与尚书省选院最相近,又与东市相连,选人在京城无第宅者多停憩此。因之一街辐辏,遂倾两市,昼夜喧呼,灯火不绝。京中诸坊莫之与比”。这不仅超过了两市,而且还形成了夜市,这是两市所未有的。这条记载未及备载具体年代,估计可能是唐代盛时的景象。至于朱雀门街西第三街由北向南第二坊辅兴坊的“车马往来,实为繁会”,辅兴坊之南,中隔两坊的延寿坊被称为“繁华之最”,似不能和崇仁坊相比。辅兴坊的“车马往来,实为繁会”,是因为它位于皇城安福门和外郭城开远门之间,而开远门又为通往西域道路肇始之地,车马繁多,亦理所当然。延寿坊的繁华则是因为唐懿宗咸通年间迎佛骨时,坊市豪家在此举行无遮斋大会的缘故,并不一定是由于贸易的发达。

虽然如此,一些坊中的商业活动还是不少的。朱雀门街东第二街由北向南第三坊长兴坊的毕罗店,街东第三街由北向南第三坊永兴坊的卖鱼者,街东第四街最北的长乐坊虾蟆陵的郎官清酒,长乐坊之南第八坊宣平坊的卖油的,朱雀门街西第三街由北向南第五坊延寿坊的专卖金银珠玉的。这些店铺的规模都不可能很大,但离开东西两市而在一些坊中出现,就不应该漠然视之。

都会所在,来往旅人众多,自应有旅舍的设置。长安西市育窦家店,据说,“当其要害,日收利数千”,似是旅舍。他如朱雀门街东第二街由北向南第一坊务本坊、第三坊长兴坊、第五坊靖安坊,街东第三街由北向南第七坊亲仁坊、第九坊永崇坊、街东第五街由北向南第五坊道政坊,街西第三街由北向南第九坊延福坊就皆有旅舍或旅邪。洛阳城中也有相同的设置,洛河之北东城之东第一南北街由南向北第二坊清化坊、东城之东第四南北街由南向北第一坊时邕坊、第三坊殖业坊亦皆有客舍或旅舍,而这几坊就都在唐时北市的周围。

这些店铺和旅舍都散布在诸市之外,显示封闭式的市已经不易完全保持旧观,而被冲破。上面所举的具体例证,大部依据唐时的记载,至少可以说唐时已多这样的景象。这里还应特别注意的是夜市的兴起。上面曾经提到长安朱雀门街东第三街的崇仁坊。这个坊不仅有商业,而且是“昼夜喧呼,灯火不绝,京中诸坊,莫之与比”。按自唐初起,就已规定,诸坊门的晨昏启闭,皆以击鼓为号。这样昼夜喧呼,灯火不绝的夜市,是不合乎早年的规定的。文宗开成年间,还为此再发布敕文,令一切禁断。看来效果并非很大。夜市的兴盛对封闭式的市是冲击。就是封闭式的坊也会受到冲击。

都市中商业发达,手工业也应居有相当的地位。唐时长安两市、洛阳三市都有许多行,这在前文都已提到。这许多行中,有关手工业的行并不很多。长安东市有铁行,西市有秤行。铁行、秤行何所作为,都无从知悉。唐时有窦乂者,曾于朱雀门街西第四街由北向南第九坊嘉会坑庙院锻炉,作二枚小锸,锻炉非窦义所经营,可能就是铁行的一部分。长安西市又有辔辔行,顾名思义,当是制作鞦辔和车辆的行业。东部通化门附近有长店。其中就有造车的工场。当时皇朝规定,“其造弓矢长刀,官为立样,仍题工人姓名,然后听鬻之,诸器物亦如之”,可见手工业的行和工匠是不少的。可能都不在东西两市之中。唐文宗时,内库琵琶偶有破坏,送崇仁坊修理。据说造乐器者悉在此坊。是否也是一行,就不可备知。朱雀门街东第五街由北向南第六坊常乐坊,曲中出美酒,京都称之。这是酿酒的所在,其南的靖恭坊中有毡曲。曲以毡为名,殆亦以制毡为人所称道。洛阳长夏门街之东一街由南向北第四坊修善坊,据韦述所记,坊内东坊酒肆,这些坊都与市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