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来惭愧,其实在本堂课引领的过程中,我自己并没有做好准备,我完全是抱着一种完成任务的心态来进行教学,在第一堂课的试教之后没有做过多的考虑和修改,就觉得教案的设计本身还是比较合理的,于是就按部就班地照搬照上,问题自然就层出不穷。

纵观整堂课,最大的问题是因为量多的缘故,为了完成预设的教案,很多地方都只是匆匆走过场,该细究的地方没有进行细细推敲。如在引领“少年的遗憾”这一主题时,并没有很好地抓住少年当时的神态和动作,少年恳切的神情是层层推进的,从“买一个吧!”到“夫人,您买一个吧”再到“您是中国人吧?” 这些语言当中可以看出少年当时的诚恳,应该可以逐层推进,但在课堂引领时显得有些杂乱,没有层次感,朗读的训练也没有到位。本课一个很重要的点是引出当时的时代背景,就是——中国人支援非洲修建坦赞铁路,勘测准备了两年,修建花费了六年,当中支援100万吨材料,64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在什么时候引出这个背景更合适这个问题上也做得不够到位,有点牵强,学生其实理解得并不透彻。在解读“我的遗憾”和“解决遗憾”这两个主题时更加没有有一条主线,学生就在云里雾里,并没有深入到文本,只是“浅尝即止”,对本文体现出来的人文精神并没有深刻的体会。最后一个“小练笔”环节也没有落实好,因为时间不够,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课后同教研组的老师一起讨论改进方案,决定把“我的遗憾”这一环节在第一课时解决掉,节省出一定的时间,重点研读“少年的遗憾”,落实通过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揣摩人物内心活动这一学习目标,让学生自己领会,通过朗读让学生对文本得到感悟,感情得到升华,感动于这位非洲少年的美好心灵和友善的举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