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是帮助人们解决问题的工具,小学计算更是贯穿于教学的全程之中,是小学生学习数学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是课标的要求,也是加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而兴趣是一种带有情感色彩的认识倾向。它以认识和探索某种事物的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人去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一种重要动机,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有了学习兴趣,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很大的积极性,从而产生某种肯定的、积极的情感体验。听了尹老师所上的《小小商店》这一节课,很有感触,课中她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方面给我们以启发。下面就让我们再来品味她在这节课中是如何从兴趣出发,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的。

一、创设探索性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现代教育理论曾提出过“三主”的观点:即课堂教学应以学生的发展为主线,以学生探索性的学为主体,以教师创造性的教为主导。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设一个探索性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各个侧面不同方向去思考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本节课,教师借助“小小商店”这一学生熟悉的背景,运用“角色扮演”这一生动有趣的活动形式,一方面加深学生对人民币的认识,进一步掌握人民币的换算及计算方法,一方面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这节课一开始,教师就以逛超市为题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针对不同学生的心理特点,让学生自己布置三个柜台,价格有整元,整角的,也有几元几角的,可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人民币的认识,同时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此活动的实践性、开放性、现实性都非常强,教师主要起引导的作用,增强了学生的数学交流,使学生认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各方面的能力。

二、创设竞争性情境,引发学习兴趣

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们的求知与求学的欲望激发起来”。我们既然处在一个大的竞争环境中,不妨也在我们的小课堂中设置一个竞争的情境。本节课中尹老师在课堂上引入竞争机制,教学中做到“低起点,突重点,散难点,重过程,慢半拍,多鼓励。”通过三个收银员和三个柜台经理的竞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大家产生极浓厚的购买欲望。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机会,促进所有学生比、学、赶、超。

三、创设操作性活动情境,调动学习兴趣

尹老师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好动、好奇的心理特点和原有的生活经验,以逛 “超市”为题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超市”引进课堂,提供真实的生活情境,在真实的情境中,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活动空间,人人参与购物,让学生亲身体验购物的乐趣,学生在模拟购物活动中充分体验如何取人民币,找人民币,切身感受生活中的数学,体验学习数学的现实作用,理解了人民币的价值,享受成功的喜悦。在实践中,学生还领悟到课堂外的一些知识:

(1)“顾客”太多,“售货员”太少,会忙不过来,多一个既可起监督作用,又可帮助点钱、结帐。

(2)让“顾客”学会思考,不够钱时该怎么办?学会与他人合作购买。要做到合理采购,优化用钱。

(3)人多时要遵守秩序。

(4)记录购物的过程,把要买的东西、付出的钱、应找回的钱都记录下来,以备检查这次购买是否公平。

(5)作为“售货员”的学生要会引导“顾客”购买,这样销售额才会高等等。

教学中还设计了一些问题让学生去解决如:

(1)买一个布娃娃9元,给售货员50元,应找回多少钱?

(2)买一个机器人32元和小汽车40元,要多少钱?如果给你80元,应找回多少钱?

(3)1盒水彩笔7元5角,小红拿了一张10元,应找回多少钱?

(4)小方有10元钱,想买一只玩具熊15元,钱不够,该怎么办?

(5)(出示很多商品)我有40元,最多可以买哪几样才会刚好用完?

(6)要买小汽36元和布娃娃8元,如果只有10元的人民币,至少需要几张?这样使知识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以及合理使用人民币的能力。这样的活动情境既能巩固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又能提高操作能力,培养创造精神。整个活动过程中,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且有力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表现出来的积极性和热情是前所未有的,使课堂焕发出了生命的活力。

教师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活动的机会,在活动中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享受学习成功的喜悦,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充分体现了教师崭新的教学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