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在一本书中看到这样一句话:“幼儿教师应该让世界最完美的人来当。”确实,幼儿是一群特殊的群体,而这一特殊群体也决定了我们工作的特殊性,也决定了幼儿教师角色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对我们教师的各方面素质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我们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和娴熟的技能,更需要有足够的耐心、爱心、细心、童心去面对每一个孩子,去面对喧闹的环境和层出不穷的“不听话”行为,而后者又恰恰是为幼儿创造良好的精神环境,促进幼儿健康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在工作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诸如此类的情景:老师正在声情并茂地讲述着有趣的故事,大部分幼儿都进入到故事的角色中,突然一个“小捣蛋”做出了一个鬼脸,惹得全班哄堂大笑,或动手动脚,接着引来了一阵阵的告状声、哭声,弄得全班大乱……这时,若老师处理不当就可能引起更大的“腥风血雨”,所以只得板起脸来大声训斥一番,最终风波终于平息,但原来课室中的愉悦气氛已不复存在,老师脸上那悦人的微笑也难以回复到脸上。

可见,我们教师的情绪常常受到幼儿行为的控制,这种情绪反过来又会影响到老师的教育行为,而教师对幼儿的惩罚行为(如停止行为,站到一边)等都是在情绪波动较大的情况下作出的非理智的决定,但实际上并不是所有的惩罚行为都得到了相应的教育效应。相反的,大多数孩子都有逆反心理,有些甚至不理解老师的惩罚行为而依然如故,这样不仅没有达到我们预期所希望达到的效果,反而还会因为这些行为再次影响到老师的情绪,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才能自控情绪波动,把惩罚行为减小到最底限度:

1蹲下来和孩子交流

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蹲下来看孩子,蹲下来和孩子说话,就是放下了老师的架子,平等地看待孩子,这样就拉近了和孩子之间的距离,使孩子产生了亲切感,从而愿意象好朋友一样和你交谈。蹲下来看孩子,可以从孩子的视线出发,细致、观察了解每一个孩子,掌握了孩子的各方面特点,这样就更容易得到孩子的响应和配合,从而达到教育目标。

2换角度思考

换角度思考就是要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更多注意到孩子的个性和特殊性,因为每一个孩子都存在着个体差异。每一个幼儿的爱好、兴趣、发展水平、接受能力、表述能力等各方面能力也各有不同,因此,我们就要针对这些不同提出不同的要求,选择不同的方法,运用不同的评价方式,而不是想当然地认为“大家都能做到的事你为什么不能做到?”而这一种概念很容易挫伤幼儿的积极性、好奇心。注意力容易分散,自制力差的孩子们,就更需要我们老师站在幼儿的角度去理解他们,宽容他们,设身处地地为孩子着想,机智灵活地采取相应的教育行为,也只有充分了解幼儿并具有良好的“机智”的老师更容易得到幼儿的支持和信任。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