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重点和难点细细揣摩。

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体会图形按相同的比扩大或缩小的实际意义。教材的第35页,为教师提供了一个三名小学生在方格纸上画贺卡示意图的情境,让学生讨论:谁画得像?他们是怎么画的?随后安排了“画一画“的内容,我想教材的目的,旨在让学生利用讨论得出的结论,自己动手进行实际操作,在这个操作——画——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长和宽都按相同的比放缩”、“保持图形长与宽的比不变”,画出的图形才与原图相像的体会。教材的第36页,为教师提供了一个“探究活动”,让学生利用数对,找出“小猫”轮廓的点,并画出来,最后比较“哪只小猫长得更像乐乐?”在此过程中,学生将进一步感受“相似形”的实际意义。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理解,我将教材的第一个情境稍加改变:将教材中的三幅均为缩小的图,改为四幅图同时出示在方格纸上:一副图按比例缩小,一幅图按比例放大,一幅图拉长,一幅图拉宽。这样更改的原因有二:一、教材的主题图中只呈现了“缩小”,而在“画一画”中,才出现“放大”,本节课的课题为《图形的放缩》,如果提供给学生探究的只有缩小,学生体会的可能会不够充分。改变后,理解图形的放缩可以是双向的,既能说将图形A按2:1放大就得到图形D。又能说将图形D按1:2缩小就得到图形A。

二、活动的设计层次分明。

在本节课的学习之前,学生对于比、数对、用字母表示数等内容有一定的知识经验,而且学生对于生活中应用放大与缩小的实例也有一定的了解,如:拍照片、放大镜等等。但是对于图形基本形状不变的基础上进行放大或缩小的具体方法不明确。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熟悉、感兴趣的情境,先画长方形,再画三角形,然后画多边形。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让学生产生亲切感,很快投入到探究活动中,同时给学生充足的思考和交流的时间,在交流探索中,学生领悟到图形放缩的方法,体会图形按相同的比扩大或缩小的实际意义,初步感受图形的相似与学习比例尺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