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同学们,你们喜欢什么球类运动?

“足球!”

“篮球!”

“乒乓球!” „„

“哟,这么多同学都喜欢足球,我也和你们一样是个球迷!不过,今天由于场地的限制,我们想组织一次拍球比赛,有兴趣吗?”

“有!”

“咱们全班男女生分为两大组,每组商量一下,先为本组起个名字” 很快,男生组起名叫“必胜队”,女生组起名叫“快乐队”。

“如果一个人、一个人来拍球,时间肯定不够,咱们想个办法应该怎样进行比赛呢?”

问题提出,同学们马上有办法,各队推选一名最有实力的代表进行比赛,比赛开始,男生10秒钟拍球19个,女生10秒拍球20个,老师宣布“快乐队”为胜,男生马上不服气:“不行!不行!一个人代表不了大家的水平,再多派几个人。”于是,两队又各派四人上台,比赛结果:男生队拍球数量为17、19、21、23;女生队拍球数量为20、18、15、23,同学们用计算器算出:“必胜队”拍球总数为80个,“快乐队”拍球总数为76个,师高兴地举起男生代表的手宣布:“必胜队”胜利。男生们高兴地跳了起来,女生们则沮丧地低下了头。

这时,师来到了女生队一边,安慰地说:“快乐队的小朋友们,不要气馁,我来加入你们队好不好?”“太好了!”于是,师现场拍球29个,“快算算,这回咱们快乐队拍球的总数是多少?”女生很快算出是105个,这一次我宣布:“快乐队胜利!”女生们的脸上现出了微笑,男生们却马上反驳:“不公平!不公平!我们是4个人,快乐队是5个人,这样比赛不公平!”

师:“哎呀,看来人数不相等,就没法用比较总数的办法来比较哪组拍球水平高,这可怎么办呢?”

生1:把这几个数匀一匀,看看得几,就能比较出来了。

生2:求平均数。

师:我们怎样求出平均数呢?你能想办法试一试吗? 很快,有学生把大数多的部分匀给了小数,使数字平均;有的学生用计提算的方法:(17+19+21+23)÷4=20(个),(20+18+15+23+29)÷5=21(个),通过求平均数,比较得出:“快乐队”为胜方。

师:“快乐队”拍球的平均数是21,21代表什么?你怎么理解21这个数? 学生此时发现了问题:“怎么没有一个人拍球的数量是21呀?”

师:“是呀,21是谁拍的数量呀?”此时的课堂很安静,终于一个女生站起来说:“21是这几个

数的平均数”。

师:什么是平均数呢?

生1:就是把人数多的部分给小数。

生2:平均数就是比最小的数大一些,比最大的数小一些,在它们中间。

生3:平均数不是某一个人具体的拍球数量,它代表的是几个人拍球的平均水平。

师:同学们,你们真是太棒了,平均数正如你们所说,它不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数,而是代表一组数的平均值,你们的学习精神和理解能力真让我佩服!

教学反思:

本堂课注重以下几点

1、关注学生学习的“历程”。

首先让孩子在拍球活动中产生对平均数的强烈需求,然后让他们体验平均数产生的过程,在经历平均数产生的过程之中自然而然地理解了平均数的本质意义,学会了求平均数的方法。

2、不断“优化”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

本堂课积极采用了更适合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活动空间,让学生在活动中“做数学”,给学生提供了大量讨论合作、独立探索、实践操作的时间和空间,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思”。

3、不断丰富“课堂交流”方式。

本堂课我以一个朋友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之中,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指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学生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活动交流,不仅学会了知识,形成了能力,学会了与人合作、与人交流。

在我精心创造的情境中,学生用自己稚嫩的语言,道出了他们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虽然这只是初步的,但却是非常有价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