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数学教学要努力创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数学学习环境,关注学生活动、合作交流的过程,帮助学生在获取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让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充分的发展。在这一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就北师大版第三册《方向与位置—东南西北》这一节课我做了一些尝试。

一、背景。

从数学知识、方法的角度看,学生是在学会用上、下、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的基础上,来学习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因此,要充分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现实的活动情境,增加探索、体验的机会,让所有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活动。在活动中通过合作与交流学习数学,理解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培养实践能力。

从学生思维特点的角度看,二年级学生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逻辑思维能力正在不断发展。在这个阶段的学生,已经较多地接触到数与计算、空间图形、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数学内容,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比较、归类和推理等数学活动经验。所以,本节课注重联系现实生活,组织开展活动性、探索性的数学活动。同时在学习活动中,激励学生互相合作、交流探讨、共同分享学习成果,提升对数学的感受与理解。

二、活动过程和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活动一:

1、 创设情景导入。

教师领唱、领操《方向歌》。

2、辨认学校操场的四个方向。

学生和老师一起唱歌、跳舞。(歌词:早晨起来面向太阳,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东南西北认清方向,认清方向)

学生个个都感到很新鲜,跟着音乐,兴奋地唱着、跳着。

学生说说从歌词中知道了什么?

学生回答地很完整,都能从中感受到辨认方向的方法。

学生找出操场上的四个方向,并将自己所看到的四个方向的标志物说出来。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找方向,并在小组中互相交流。

小结,辨认方向的方法:找出一个方向后,辨认其他三个方向

师生伴随着优美的旋律跳起欢快的舞蹈,拉开一节课的序幕。不仅调动了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潜移默化地渗透了有关方向的知识。

活动二:

进一步认识学校操场的四个方向。

教师:小朋友们,喜欢上体育课吗?我们就来个“听口令”活动。立正、稍息,现在,我们前面是什么方向?

其他的三个方向,你们能找到吗?

学生先在小组中互相交流,再反馈,当意见出现分歧时,互相纠正并说明原因。

在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辨认方向的方法的基础上,结合体育课“听口令”的游戏进行训练。在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中,不仅让学生感受到所学知识的应用,而且为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留下梳理想法的机会。

活动三:游戏

“指挥交通”大演习。

教师:先请这边小朋友扮演“行人”,小组长从信封1中拿出口算卡片,发给你的组员,等会儿请看牌子的提示,向指定方向走去。那这边的小朋友就是“小小裁判员”,看看行人们是不是都找对方向了?

举牌表示:小于10的请往北走;大于10的请往东走。

请行人们把卡片举在胸前,哪位“裁判员”来说说。

交换角色:

学生根据指令进行活动,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一些错误,学生之间能互相帮助,一一指出问题,并及时纠正。

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展开交流、协作、相互评价等活动,使学生在知识、情感、态度等方面均得到发展。

活动四:

认识地图上四个方向。

每个小组一张我们学校操场的平面图和一个“北”字。

在平面图中找到我们学校操场的4个方向,“北”字该贴在图的什么位置,小组中互相说一说。

从这6幅图,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在小组中积极地讨论着,教师走到学生中间,小组成员之间的意见出现分歧时,组员之间会互相争辩,都能说出自己的见解,还会请老师来辨证。

学生会问:都是学校的平面示意图,为什么和自己刚才所指、所说的方向不一致。从而引出在绘制地图时,一般规定“上面为北,下面为南,左面为西,右面为东”。

从实际认知过渡到平面认知,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我将校园环境制作成平面示意图,使学生身临其境,自然地过渡到平面图上,也使学生在理解平面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定时,不会那么牵强,并且印象深刻。

活动五:

从信封3中拿出装饰的材料,每人两张,把这些花、树按右角的提示贴在图上点黑圈的地方。

以小组为单位,几个学生围在一张示意图中,互相合作交流,完成自己的作品,在这个过程中,成员之间会出现意见不统一的时候,他们就会结合操场的实际环境,摆动示意图,寻找正确答案。

这一过程的设计既是为体现“生活的数学”,也是为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了解生活,激发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热情。

三、学生反馈。

问 题

反馈类型

所占百分比

你认为这节课有趣吗?

很有趣

90.1%

有趣、较有趣

5.8%

没有兴趣

4.1%

你认为自己课上学习、发言主动吗?

很主动

36.8%

主动、较主动

61.7%

不主动

1.5%

你喜欢在教室外上这节课吗?

很喜欢

91.4%

喜欢、较喜欢

4.6%

不喜欢

4%

你喜欢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形式吗?

很喜欢

35.9%

喜欢、较喜欢

61.8%

不喜欢

2.3%

从问卷结果中不难发现,多数学生比较喜欢这节课。

四、教师问卷反馈。

问 题

问题类型

所占百分比

如果把课分成A、B、C、D四等,那么您认为这两节课属于

A等

69.8%

B等

29.9%

C等

0.3%

D等

0

您认为这两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

很合理

64.5%

合理

10.6%

比较合理

24.9%

不合理

0

您认为这节课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落实方面做得

很好

15.1%

53.6%

较好

29%

不好

2.3%

您认为这节课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落实方面做得

很好

15.6%

63.2%

较好

21%

不好

0.2%

您认为这节课的“教学环节”设计

很合理

13.5%

合理

75.6%

比较合理

10.4%

不合理

0.5%

您认为这节课放在操场上的效果

很好

10.6%

86.9%

较好

2.4%

不好

0.1%

如果课堂教学大体上分成三个水平:记忆水平、理解水平、探究水平,那么,这节课从总体上说属于

记忆水平

0

理解水平

4.7%

探究水平

95.3%

从问题汇总情况来看,不难发现绝大多数老师都认可这节发展性的课堂教学的设计和过程。

五、专家点评。

本课执教者精心创设现实的活动情境,为学生提供开放的活动空间和充分的思考空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丰富多彩的探索、体验活动,学会借助现实景物辨认方向,并在感性体验和充分交流的基础上适当拓展、升华,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使数学学习成为学生进一步丰富知识经验的过程,经历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体验、探索活动的过程,情感态度得以发展、升华的过程,较好地达成教学目标。

六、反思。

1、“活化”教材——在情境中学习。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靠教师善于运用。”在开放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围绕教材,从实际出发,灵活处理,要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去,使学生在参与中获取知识,在参与中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这些活动还不受空间的限制。《方向与位置—东南西北》这一节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正确辨认实际生活中的方向,这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有困难的。传统的教学就是让学生单纯地在教室里,在教师的引导下辨认四个方向,学生容易受空间的制约,这些往往是教师告诉他的,缺乏对知识的体验,也无法拓宽学生的视野。考虑到这一点,我将“主阵地”教室,搬到了操场上,让学生走出教室。在操场上,学生的视线开阔了,他们可以看到冉冉升起的太阳,翠绿的树木,熟悉的校园大门,雄伟的教学楼,借助这些熟悉的景物来辨认方向,这样的教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同时,我对教材作出了创造性的处理,结合学校操场的实际,把各方向标志性的建筑物制作成一幅平面示意图,然后,让学生在图上找四个方向,学生容易和实际方向结合起来,很快地找出四个方向。利用小组展示作品的机会,将平面示意图举起来,学生在观察示意图时,就会发现每张平面示意图上面的方向都是北,下面的方向都是南,左面的方向都是西,右面的方向都是东,自然地引出地图上一般是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规定方向的。同时,在这个活动过程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在一起,相互合作在平面示意图中标出方向,贴出图案,当学生之间意见出现分歧时,还能积极地互相讨论、争辩,这就加深了对知识的体验,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这时,不禁让我想起了这样一种教材观:“教材”并非教学之“第一”;“教材” 并非教学之“唯一”;“教材” 并非教学之“归一”。创造性地“活化”教材,使静态教材动态化、趣味化,那么无论什么地点,什么环境,都能够使我们的课堂教学焕发生命的活力。

2、活动开放——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中第五条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形式。因此,本节课教学方式是多样的,如活动1,就是让学生在唱歌、跳舞的环境下感知所要学习的内容;活动3中的游戏,让孩子们学在其中,乐在其中,用在其中。在反馈环节中,采取互评、互补的形式,让学生的想法在交流中产生新的灵感,新的“生命”。因为有了如此丰富的教学“大餐”,学生们才能主动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才能踊跃地参与到合作交流中,才能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3、学科整合——多角度感知、体验。

开展愉快教学是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之一。愉快教学的核心是唤起学生对学习、对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如何开展呢?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多学科整合的优势,将数学、音乐和体育学科融合在一起。在活动1中,用歌声和舞蹈的活动,吸引孩子们的兴趣;活动2,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听口令”训练,在整理队伍中,渗透方向意识;本校是英语教学特色校,一年级就开设了英语课,因此,在教学中,我与学生之间使用简单的英语对话,如:“good! well done!yes,no ……”。多学科的教学整合,使之成为一节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新理念的课。

4、注重效益——落实教学目标。

《方向与位置—东南西北》这节课的设计就在于让学生在开放、综合、活动的教学氛围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在民主、平等、宽松的环境中交流。

让学生有所得:能根据生活经验辨认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给定一个方向能辨认其他三个方向,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方向,知道地图上的方向;

让学生有所用:活动4,贴花草。让学生将知识应用于实践中,丰富对现实空间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让学生有所思:把繁杂的作业,变成实践活动,学生对知识的应用不仅仅只局限于课堂,还可以延伸到课外;

让学生有所感:新颖的教学设计,很容易把学生带入学习的情境,在情境中体验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在应用中感受成功学习数学的喜悦,在交流中学会与人合作,在合作中迸发新的“灵感”。一节有活力、有魅力的数学课,是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是与其他学科相关联的,是与生活情境相链接的,也只有这样,才能发挥教学的魅力,让学生乐于在活动中体验,勤于在交流中创新。

七、进一步讨论的问题。

1、学生在上课时,自己想出了许多找方向的方法,这些方法要如何处理?如何优化?在这节课中,是否一定要学生总结出在实际生活中统一的辨认方向的方法,还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自由选择判断的方法?

2、学生在小组操作时,出现问题,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往往听命于学习成绩好的同学,他们认为这些同学讲的就是对的,所以有了想法也不敢说、不愿说,他们在小组中真正发言的机会很少,如何改善这种状况呢?

3、本节课我把课堂的“主阵地”搬到了操场上,给了学生更广泛的学习空间,这是一个新的尝试。但是,在若大的操场上教学,在组织学生进行活动时,存在一定难度,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或手段才能做到收放自如?如何把握这个度呢?什么样的课更适合放在室外教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