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倡导小组合作学习,老师们在课堂教学中也积极地践行着这一理念。但在实际操作中,在学生独立活动时,我们的上课教师却成了局外人,成了无所事事的旁观者。我想,在学生小组合作时,为师者至少要做这样一些工作,那就是参与学生活动,相机做出指导,有机收集成果,并及时整理和调适自己的教学预案。

一、有目的地参与

所谓有目的地参与,就是说教者要真正参与到学生的活动当中去,真实地了解“学情”。教者的这种参与主要在于发现问题,掌握“第一手”资料。教者重点关注的自然是中下学生,不能仅仅看他们答案的对错,还要请他们说说是怎么想的,以了解他们对知识的真正理解与把握情况。我们觉得,有效参与有以下功能:

1.参与有助于了解学生活动的情况。学生是怎么合作的?合作效果如何?有哪些值

得借鉴与改进的地方?只有真正参与小组活动,真正了解学生的合作状况,才对这些问题真正拥有了发言权,才能真正提供有效的指导。以“有趣的搭配”(苏教版国标本四下找规律)为例,在创设情境引出帽子与木偶的搭配之后,让学生小组探索搭配的种数,通过观察我们发现,有些孩子不知道用抽象的符号来代替具体的实物,而是费很多的时间来绘制帽子与木偶,这样操作学生的关注点往往会出现偏离,而且时间也不允许,这就需要教者发现并及时给予指导了。

2.参与有助于知道学生思维的起点。学生是怎么思考的?研究问题的深度如何?怎样引导学生把这种研究引向深入?了解学生思维的起点,摸准学生思维的走向,可以为 后面的大组交流与指导提供参照。同样以“有趣的搭配”为例,有些孩子的搭配是无序 的,这种操作容易出现重复或遗漏现象。这时,就需要教者及时加以引导,以帮助学生 将这种思维由无序走向缜密。

3.参与有助于把握学生思维的盲点。学生在思考问题时有哪些不足?还存在着哪些 不清晰的地方?发现问题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策略——倒推”(苏教版国标本五下内容)这节课的“试一试”中有关“一半还多1本”这个条件学生理解有一定的困难,在讨论中学生往往意见不一,这时,教者不妨引导学生画画线段图,借助于线段图来理解题意。

4.参与有助于掌握学生思维的动态。对于研究的问题学生有哪些思考?是否偏离了 研究的方向?是否存在有价值的思考?如何抓住学生闪光的地方进一步地挖掘?只有真正了解了,才能做出进一步的调控。

二、有针对地指导

所谓有针对性地指导,就是指教者发现学生合作出现的问题后,要有的放矢地加以指导,使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更趋有序、有效。我觉得下面3种情况,更需要教者的正确指导。

1.学生合作缺乏经验时,通过指导教给方法。比如说合作时最容易出现的就是分工不明确,要么演变成“群言堂”,要么演变成“各做各的”,发现这种问题后,教者要加以引导。又如上面提到的“有趣的搭配”,在学生不知道用抽象的符号来代替具象的实物时,教师可以提醒,“画图太复杂了,你能不能想到用简易一些的符号来代替它”。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地会想到用图形、字母或文字来代替它了。

2.学生思维发生偏差时,通过指导校正方向。很多问题的呈现往往借助于情境或图表,因而常常带有一些多余的条件,倘若学生不具备基本的分析能力,往往在理解上会出现一些偏差,这时就需要老师提供适当的指导。比如说,题目要我们求什么问题?求这个问题需要找到哪两个相关联的条件?这两个条件直接告诉我们了吗?如果没有告诉我们,怎么求出它?通过分析,可以帮助学生理清解题的思路。

3.学生研究难以纵深时,通过指导引向深入。同样以上面提到的搭配规律为例,学生探索 “2顶帽子3个木偶”“3顶帽子3个木偶”“2顶帽子4个木偶”的搭配种数之后,如何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其中的搭配规律,由抽象符号搭配过渡到更为抽象的算式计算搭配上来呢?这就需要学生合作探究并发现其中的规律。教师可以以表格的形式,将帽子顶数、木偶个数与搭配种数一一列举下来,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对比,发现其中蕴藏的规律,提出猜想,再通过举例验证猜想,逐步形成正确认识。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