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导质疑

师:今天老师要带大家游览被称为“天下第一山”的黄山上的奇松。

(板书课题)请大家齐读课题。

师:“奇”是什么意思? 生1:神奇。

生2:奇特。

师:对。同学们预习得很好,一下子就抓住了黄山松的特点。

师:我们要去游览黄山奇松,你最想了解黄山松的什么?

生1:黄山松是什么样子的?

生2:黄山奇松“奇”在哪里?

生3:黄山奇松的特点是什么?

师:同学们的这些疑问都紧紧围绕黄山松。这节课让我们走进黄山松,看看它的奇妙之处。

二、检查预习,初读词语

师:课前同学们预习了课文,现在来检查一下你们的预习情况。

(出示词语)(开火车读)

师:“遒劲”这样读对不对呢?《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中我们学过一个词——

生齐:“苍劲”。

师:这个字还有一个读音“jin”。(出示:遒劲 劲头)大家一起读一下。 (生齐读两个词) (齐读本课词语)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黄山奇松

师:请同学分段读课文,其他同学听。黄山奇松“奇”在哪里?画出相关的句子。 (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师:说一说你眼中的黄山松“奇”在哪里?

生1:“奇”在姿态优美,枝干盘曲。

师:这是外形“奇”。

生2:“奇”在黄山松处处都能生长。

师:真是个细心的小女孩,能从它生长的位置感受它的“奇”。

生3:“奇”在黄山松长得像人,千姿百态。

师:一个词“千姿百态”用得非常妙。

师:同学们刚才说黄山处处都能生长,不管是在—— 生齐:悬崖边。

师:还是在—— 生齐:山顶上。

师:它们都—— 生齐:千姿百态,形态各异。

四、精读第二自然段,感受黄山松的“奇”

师:老师迫不及待得想走近它了。现在走到被徐霞客称为“黄山绝胜处”的玉屏楼,来观赏一下黄山上的松树。

师:请同学们想一下,第二自然段中的“黄山绝胜处”的“绝胜”什么意思?

生:“绝胜”是最好的地方。

(出示选择题)

师:“绝胜”的意思选择哪一个?

生齐:B。

师:现在我们站在玉屏楼上,举目四望,我们可以看到那些松树呢?

生齐: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

(同时板书:迎客松 陪客松 送客松)

师:默读第二自然段,思考作者是怎样写出三大名松“奇”的?你可以抓住一个词,一个句子,一种修辞方法,把它画下来。和大家分享你的阅读感受。 (生默读课文,体会名松的“奇”。)

师:全班交流一下,谁来说一说?

(一)迎客松

生:“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体会到它的生命力很强。

师:你能解释“饱经风霜”什么意思吗?

生:形容经历很多艰难困苦。 师:迎客松都经历过哪些艰难困苦呢?我们来看一下迎客松的生长环境。

(出示图片,文字资料)

师:大家想象一下迎客松在1700米高的悬崖上都会经历哪些困难呢?都会遇到什么样的危险呢?

生1:夏天下暴雨,雷有可能劈断。

生2:有可能哪天会没有“营养”。

生3:下雪的时候可能被雪压弯。

生4:可能有暴雨。

生5:岩石崩塌,可能会把它压弯。

生6:风太大,它扎根不稳,可能会被吹下去。

师:同学们想象力非常丰富,黄山松的生长过程会经历这么多的艰险,那么它生长下来,大家都会觉得奇不奇?

生齐:奇。

师:这是它的生命力奇、精神奇。那么迎客松的外形是怎样的?

生:“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

师:这是一个什么句子?

生:拟人句。

师:请你们伸出手臂,来看迎客松的图。(出示图片)斜伸出的枝干像不像人的手臂?

生:像。

师:想一想欢迎宾客的迎客松会说些什么?

生:游客们快来吧!上面的陪客松更漂亮。

师:哪一位同学来扮演热情的迎客松,从你青翠的枝干中伸出你热情的手臂,说出欢迎宾客的话语。

生:快来吧!这里很美的!

师:迎客松已经生长了八百多年,经历了很多艰难困苦。刚才同学们都说了,但它长得怎么样?

生齐:郁郁苍苍,充满生机。

师:你们说这样奇不奇呀?

生齐:奇。

师:说到这儿,我不由得想起了一首描写松树的诗:大雪压青松—— 生接着说: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师:同学们的古诗积累的非常丰富。那么迎客松饱经风霜且姿态优美,所以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

生齐:“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师:迎客松能成为黄山的代表仅仅是因为它的外形能欢迎宾客们吗?还有什么?

生:内涵。

师:内涵是什么呢?

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齐答:精神奇。

师:不仅我们喜欢迎客松,古代的文人墨客赞美迎客松的也非常多。看一下赞美迎客松的诗与画。(出示图、诗)

师:迎客松不仅成为黄山的象征,也是中华民族热情好客的象征。

师:来看一首描写迎客松的诗,我们一起读一下。 (生齐读诗)

师:谁能给我们解释一下这首诗?谁能给我们说一说读了这首诗的感受?

生:我感到黄山奇松的生长环境非常特别,生长在悬崖之间,而且饱经风霜,非常的郁郁苍苍,充满活力。从后两句感受到诗人非常喜欢黄山奇松。

师:你真是一个小智人。这首诗解释得非常好。

师:现在我们充分感受到黄山奇松的精神奇和外形奇。谁能把它的奇读出来? (指名一女生一男生读)

师:刚才这两位同学感情饱满、声音响亮。现在让我们以高涨的热情一起读出迎客松的精神奇和外形奇,好不好? (生齐读迎客松)

师:朗读声音响亮,而且感情饱满。由此我可以感受迎客松给大家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那么作者是怎样描写迎客松的呢?他用了怎样的写法?你可以抓住一个词,可以说说作者所用的修辞方法。

生1:拟人的修辞手法,更加生动,让我们体会到它的形象。

师:这是从修辞方法谈的。

生2:作者先写了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饱经风霜,郁郁苍苍,充满了生机,而且直接点明了迎客松的特点。

师:在这儿作者用词精妙,而且用的修辞手法让我们有身临其境之感。以后我们也可以像作者一样把修辞手法运用到作文中。

(二)陪客松

师:现在我们已经感受到迎客松的精神奇和姿态奇。谁来说一说陪客松的奇呢?

生:“陪客松正对玉屏楼,如同一个绿色的巨人站在那儿,在陪同游人观赏美丽的黄山风光。”把陪客松比作一位绿色的巨人。

师:“绿色的巨人”结合图片是怎样的姿态呢?(出示图片)

师:“巨人”说明什么?

生齐:高大。

师:“绿色的”说明什么?

生齐:有活力的象征。

师:把陪客松说成是“绿色的巨人”可以感受到什么?

生齐:它长得高大,郁郁苍苍。

师:如果把“绿色的巨人”去掉,比较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

生:显得不生动。

(三)送客松

师:谁来介绍一下送客松?送客松奇在哪里?

生:“送客松姿态独特,枝干蟠曲,游人把它比作“天然盆景”。它向山下伸出长长的“手臂”,好像在跟游客依依不舍地告别。”

师:长得枝干象人,还有把它比作什么?

生齐:天然盆景。 师:什么是盆景?

生:盆子里的绿色景观。

师:是人工的对吧?为什么要把它比作天然盆景呢?

生:自然生长的,但生长的非常奇妙、非常美丽。

师:就像人工雕琢的一样。

师:从这儿能不能感受到送客松的奇呢?

生齐:能。

(四)背诵三大名松

师:我们已经感受到三大名松的风采,大家想不想把它们记在脑子里呢?

生:想。

师:大家快速读一读,背一背这一段,把三大名松留在脑子里。

(生自由背)

师:找一个同学来填空。

(出示练习) (生按课文填空)

师:那两位同学填得太好了!我们能不能像他们做得那么好呢?一起填一下吧。

生齐:能。(一起填空)

(五)总结写法

师:我们再来回顾一下这一自然段作者怎样写的?作者先总结在玉屏楼能看到三大名松,然后分别介绍了三大名松。这是一种怎样的写作方法?

生齐:总分。

(板书:总分)

师:作者详写了哪棵松树?

生齐:迎客松。

师:第二写了哪棵松树?

生齐:陪客松、送客松。

师:这是一种怎样的写作手法呢?

生齐:详写,略写。

师:又叫详略得当。(板书:详略得当)

师:作者所用的写作手法精妙不精妙?

生齐:精妙。

师:我们可以把这种写作手法运用到作文中。

五、感受黄山松的“千姿百态”

师:我们在玉屏楼上欣赏了三大名松的奇特风采。黄山是不是只有这三大名松呢?

生齐:不是。

师:下面我们来欣赏黄山上其他名松的风景。

(出示图片)

师:“黄山松千姿百态黄山松千姿百态。”“它们装点着黄山,使得——” 生接读:“使得黄山更加神奇,更加秀美。”

师:快来读读第三自然段,感受一下黄山松的其他姿态吧!

(生齐读第三自然段)

师:因为黄山松千姿百态,更加秀美,因此我们常说“黄山之美始于松”,所以人们对黄山——

生齐:情有独钟。 师:现在我们再来读一下课文,感受一下作者对黄山奇松的情有独钟吧。

(生齐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