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曼底号遇难记》经过我的精心备课,认真准备,终于结束了,对这一课的教学,我进行了课后的反思。下面我就这节课的一点体会谈一谈。

这一课通过描写哈尔威船长在轮船遇到海难时,临危不乱,镇定自若指挥抢险,将船上60人安全救出的故事,赞扬了哈尔威船长尽忠职守,舍己救人的精神。在学习课文中,我要求学生在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体会灾难的可怕,以及与其他海难的对比来体会哈尔威船长在灾难前表现得临危不惧,镇定自若、舍已救人的崇高品质。

1、教学环节上:从开始上课到对比阅读这一环节一共用了半节课的时间,一切都按着预设的教学思路在走。而后面“走进哈尔威”主要是要讨论哈尔威的三个命令,让学生在讨论的同时入情入境的以多种方式朗读并从中体会千钧一发之际哈尔威的伟大品质,由小组讨论交流,交流的并不深入,学生并没有回答完整,面对这样的课堂局面,怎么办?我努力的将孩子往预设的问题上拉,问“他是怎么指挥的?有哪些语言和行动?”

孩子依然没有回答到预设的段落。这时候我意识到自己提的问题太大了,如果直接问“哈尔威船长一共下了3道命令,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从下命令的原因以及作用两方面进行交流)”这样孩子讨论交流就不会出现偏差了,而且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老师如果更多的注意每个小组交流的内容,在全班交流的时候有母的的抽与自己预设问题相关的小组,效果一定也会大不一样。。

2、教学思路上:在回过头来纵观全文,一个环节一个环节的细看,有些环节目的性不强,比如后面加入人物的对比,不仅仅是哈尔威和惊慌失措的乘客的对比,还有哈尔威和大幅的对比,引入“一个人在生与死面前的抉择与表现,就决定了这个人的层次”;对“哈尔威最后应不应该选择与船同亡”进行讨论。这样会更有价值。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诺曼底号遇难记》已经结束,而我对这篇文章,对语文教学的思考将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