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之子》教学片断

黑板上已有板书如下: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这两句话精妙在什么地方呢?读一读,看看有什么发现。

生:杨氏子和孔君平都拿姓氏来开玩笑。

师:(惊奇地)哦,玩笑是怎么开的?

生:杨氏子姓杨,杨梅的第一个字也是杨。孔君平就和孩子开玩笑,此是君家果。说杨梅是杨氏子的家人。杨氏子也拿孔君平的姓氏和孔雀联系起来回应。

师:这是个了不起的发现!还妙在那里?(课堂暂时沉寂)

师:这样吧,我们把这两句话放回课文中,分角色读一读,再体会体会。请××读孔君平的话,我来读杨氏子的话,大家读课文中叙述者的话。

生:(齐读)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师做端果实的动作)孔指以示儿曰——

生:“此是君家果。”

生:(齐读)儿应声答曰——

师:(很生气地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老师读得怎么样?

生:你漏读了“未闻”两个字,不对!

师:为什么不可以漏读这两个字?

生:这样显得不是很友好,不像开玩笑的话。

生:用上“未闻”两个字,否定了孔雀是孔君平家的鸟的说法,也就否定了杨梅是杨氏家的果子的说法。

师:要否定孔雀是孔君平家的鸟的说法,改一个标点符号即可:“孔雀是夫子家禽?”行吗?

生:这样显得咄咄逼人。用“未闻”,表达的意思要间接一些,婉转一些。

师:你体会得很有深度。正因为如此,课文开篇就说梁国杨氏子九岁——

生:甚聪惠。

【赏析】本文最精彩的部分自然是双方在言词上的精彩攻防,因此,刘老师在板书出示人物对话后即问:“这两句话精妙在什么地方呢?”当学生说出一处精妙后课堂里出现冷场,他马上让学生“把这两句话放回课文中,分角色读一读,再体会体会”,这一“变招”无疑很对路,因为毕竟课文是学生最应亲近的。在分角色互读中,刘老师先有意漏读“未闻”,让学生感受小孩的“友好”,再改换句末标点,让学生体味小孩的“婉转”。之后,刘老师趁势提示学生这就是“甚聪惠”。于是,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对杨氏子的“甚聪惠”实现了悠然心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