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词(其一)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面对一首仅有二十八字的唐诗,如何在教学中闪现师生互动的火花,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品读诗歌的方法,这是一直以来我深思的一个问题。今天,通过教学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秋词》一诗,我对这一问题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课后,通过课堂教学督导组专家老师们的点评,我也收益匪浅,现反思如下;

在本首诗的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了比较探究法,挖掘出了以下四个值得比较探究的角度。

1.“悲秋”一类诗歌的比较探究

为了即能有效地导入新课,又能拓展课堂的知识容量,我用PPT给学生展示了许多描写秋天的诗句,让学生分析哪些诗句印证了“自古逢秋悲寂寥”的意境。如杜甫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李白的“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等诗句。随后我又抛出一个问题“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秋词》这首诗中,是否也表现了“悲寂寥”的意境呢?”从而较为自然地引入到对“我言秋日胜春朝”一句的分析。

2. “春朝”与“秋日”的意境比较探究

在指引学生探究“我言秋日胜春朝”一句时,上句中的“自古”与本句中的“我言”也形成了对比,由此可见诗人刘禹锡所表现的秋词意境是不同于自古以来的许多悲秋诗人的。“秋日胜春朝”,那秋天与春天的风光有何不同呢?学生运用头脑风暴法,快速搜集出了许多描写春色的诗句,如:“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等名句。同学们感受到了春光的美好,“那么刘禹锡为何一反自古以来文人们都悲秋这一常态,而钟情于秋日呢?”从而引出了对本诗主旨句的探究。

3.悲秋意象与颂秋意象的比较探究

清末民国初的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一书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意即作品中的一切描写景色的句子,读者都能从其中每一句中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教学时我将《秋词》中的“晴空”“一鹤”“碧霄”与杜牧《山行》一诗中的“霜叶”,范仲淹《渔家傲》一词中的“雁”“边声”“长烟落日孤城”“浊酒” “霜”,还有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等意象作横向和纵向的异同比较,让学生感受萧瑟的秋景总会触发诗人凄凉的心情,而明丽的秋景触发的又是诗人积极乐观的情感,“景语”不同,自然“情语”也不同这一艺术表现手法。

4.与同题诗《秋词(其二)》的比较探究探究

 秋词(其二)

山明水净夜来霜,

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

岂如春色嗾人狂。

同一诗人所作的同题诗歌,在表现诗人对秋天的独特感受上所采用的艺术表现手法也是不一样的。怎样让学生理解这一点呢?《秋词(其二)》末句“岂如春色嗾人狂”,在让学生明白“嗾”的意思和反问句式后,学生自然就明白了在诗人眼中秋天是不会像繁华浓艳的春色那样使得人轻浮若狂。从而读出诗人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在让学生理解《秋词(其一)》中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时,我则是抛出了如何理解“晴空一鹤排云上”这一句中“一”和“排”的含义这一问题。在学生结合注释、小组交流后得知“晴空一鹤”实则是诗人借物喻人,那在万里晴空的大背景下冲破云层直达云霄的一只黄鹤实则是诗人的化身,是诗人不屈形象的写照。结合当时的背景,学生便明白了孤苦的斗士刘禹锡在面对人生困境时表现出的达观豁达、奋发向上的昂扬情怀。

当然,以上只是我认为最初较为理想的课堂设计,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却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通过我校高效课堂督导组众位专家老师的点评,我认为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1.没能灵活运用“335和谐高效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诸如“预习展示”“师生质疑问难”“达标检测”等环节还没能充分涉及到。尤其是“师生质疑问难”环节中,课堂上学生所探究的问题都是我在备课时预设的,在课堂中并没有生成由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

2.课堂教学环节时间的合理不合理。新课导入时间过长,有些问题学生已经回答地很明确了,而又让更多的同学来说没有创造性的答案,致使“达标检测”和与《秋词(其二)》的比较探究这一环节的教学无暇完成。

3. 对诗歌主旨的探究没能适时结合诗人的写作背景去理解。如学生已经分析出这“晴空一鹤”就是孤独的诗人自己的时候,我应该给学生点明本诗的写作背景:刘禹锡因参加政治革新运动失败而遭受打击,被贬到朗州(今天湖南常德市)。这样学生就更容易理解不屈服于苦难的生活刘禹锡的伟大人格魅力了。再结合他所写的《酬乐天杨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就可以教给学生知人论世这一诗歌赏析方法。

4. 拓展延伸本是本节课的一个亮点,可是我将重点放在了跳出本诗来解读这首诗,总是一味地旁征博引《山行》《渔家傲》《天净沙秋思》和许多写春色的诗句,而忽略了拓展延伸后再回到这首诗本身通过深入分析“晴空”“鹤”“云”“碧霄”这些意象来领会诗歌为了表现自己对秋天的喜爱和壮志豪情而没有选取萧瑟的秋景,而是选取了明丽昂扬的意象来达到“诗言志”的目的这一素材选用方法。

最后,我想说的是当课后聆听到课堂督导组专家们的宝贵意见时真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感受。在我教学成长路上有我校众多专家老师的指引,是我的荣幸。在此,一并送上我最诚挚的谢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