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问题

【学习目标】

1.进一步理解、掌握运用分数乘法、除法知识解决有关问题。

2.发展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方法。

3.愿意对数学问题进行讨论,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1.重点是运用分数乘法、除法知识解决有关问题。

2.难点是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过程】

一.基础练习

1.算一算,说一说计算的过程、方法:

过程要求:

(1)利用计算卡片逐一出示算式。

(2)学生口算,直接输出计算结果。

(3)选择部分算式,说一说计算的过程、方法。

2.文字题的列式计算:

【 去除3与2.25的差,所得的商再减去0.9,结果是多少?】

(1)这里的“结果”是表示什么?(差)

(2)什么数与什么数的差?(商与0.9的差)

(3)那么商是多少?怎么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列出综合算式并计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练一练:

(1)25.16除以3.7的商,减去 乘20的积,结果是多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74.8减去74.7,所得的差除以0.91,得出的商再减去100.95,结果是多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以上练习中可以看出,在文字题中数学术语的理解非常重要,特别是在除法中,有几种不同的表达方式要着重掌握。

【例 如】a÷b可以读作:(1)a除以b;(2)b除a;(3)a被b除;(4)b去除a。

【可以看出】“a被b除”与“a除以b”是一样的;“b去除a”与“b除a”是一样的。]

二.知识应用:列式计算

[认真读题,说一说题中分率表示的意义。]

(1)200的 是多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0减少 后是多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数是500,乙数是甲数的,乙数是多少?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数是500,乙数比甲数多,乙数是多少?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甲数是500,乙数比甲数多,乙数比甲数多多少?________________

三.解决问题

1.自学P82例2。[说说解决问题时有哪些主要步骤?]

2.认真读题,弄清题意。

3.分析数量关系。

①这里的1/4表示什么?

1/4表示把六(1)班作品平均分成4份,六(2)班的作品比六(1)班多其中的1份。)

②看懂线段图,并会画线段图表示数量关系。]

③六(2)班作品是六(1)班的几分之几?

(六(2)班的作品是六(1)班的“1+1/4”)

④求六(2)班交了多少件作品,实际是求什么?

(实际是求六(1)班的“1+ ”是多少,也就是求32件作品的“1+1/4”是多少。

⑤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什么方法计算?请列出算式,并计算结果。

四.知识梳理

1.交流讨论:说一说解决问题有哪些主要步骤?

不必统一,找到自己所理解的方法。

①认真读题,理解题意;

②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③判断解决问题的方法,列出算式;

④计算;

⑤验算。

2.归纳总结:四则混合运算要认真审题,观察题目里的运算符号,决定运算顺序,选择合理的简捷算法。对于文字题列成综合算式,审题时要注意最后一步求的是什么?在列式时如果要改变运算顺序,就要合理地使用括号,以及注意题目中的叙述,如“除”与“除以”等。

五.巩固训练

独立完成P82“做一做” ,组长检查核对,提出质疑。

六.拓展提高

P83练习十四第5、6、7题。

补充练习:

1.一包白纸,计划每天用20张,可以用28天。实际每天用16张,实际比计划多用多少天?

2.一个风景区去年全年接待游客约196万人,上半年接待游客数是全年的3/7,第三季度接待游客数是上半年的3/4,第三季度接待游客多少人?

3.一个服装厂原来生产一套服装的成本是160元,由于扩大生产规模,是每套服装的成本降低了20%。现在每套服装的成本是多少元?

4.果园里有梨树160棵,桃树棵数是梨树的3/4,果园里有桃树多少棵?

5.果园里有梨树160棵,桃树棵数是梨树的3/4,苹果树棵数是桃树的2/3,苹果树有多少棵?

6.果园里有桃树160棵,苹果树棵数是桃树的3/4。果园里桃树和苹果树共有多少棵?

7.果园里有梨树160棵,是桃树棵数的4/5,果园里有桃树多少棵?

8.果园里有苹果树160棵,是桃树棵数的5/6。果园里苹果树和桃树共多少棵?

9.农场有桃树96棵,是梨树棵数的2/3,苹果树棵数是梨树的3/4,农场有苹果树多少棵?

10.园艺场里银杏树的棵数是柳树的5/8,是广玉兰棵数的4/5,柳树有160棵,园艺场里有广玉兰多少棵?]

七.总结梳理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说一说你有哪些收获?

学习心得__________( a.我很棒,成功了; b.我的收获很大,但仍需努力。)

【教学反思】

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注重解决问题策略意识的培养,提升思维品质,体现学生学习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

 式和方程

【学习目标】

1.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方法,能用字母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

2.能根据字母所取的数值,算出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

3.能通过列方程和解方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

1.重点是能用字母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理解方程的含义。

2.难点是较熟练地解简易方程,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学习过程】

一.用字母表示数

1.用字母表示数的作用和意义?

(1)请同学们说一说用字母表示数的作用和意义。

(2)教师说明:用字母表示数可以简明地表示数量关系、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为研究和解决问题带来许多方便。

2.说一说你会用字母表示什么?

A.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

B.用字母表示公式。

完成课本“做一做”。(学生独立思考,并连线,教师巡视。)

3.说一说,在含有字母的式子里,书写数与字母、字母与字母相乘时,应注意什么?

【如】

①a乘4.5应该写作4.5a;

②s乘h应该写作sh;

③路程、速度、时间的数量关系是s=vt。

4.你还知道哪些用字母表示的数量关系或计算公式?

【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

加法交换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加法结合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乘法交换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乘法结合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乘法分配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字母表示公式】

长方形面积公式: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方形面积公式:_____________________

长方体体积公式: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方体体积公式:_____________________

圆的周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圆的面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圆柱体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圆锥体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做一做:独立完成P84 “做一做”,组长检查核对,提出质疑。

二.简易方程

1.什么叫做方程?举例说明。

2.什么叫做解方程?什么叫做方程的解?]

3.解方程:[交流讨论,上台板演,注意书写格式。

三.用方程解决问题。

1.阅读P85例题1,弄清题意;

2.结合例题说一说用列方程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步骤。

3.数量关系式:(路程不变) 原速度×原时间=实际速度×实际时间

4.列方程解决问题。

1.出示例题:

学校组织远足活动。原计划每小时行走3.8㎞,3小时到达目的地。实际2.5小时走完了原定路程,平均每小时走了多少千米?

2.结合例题说一说用列方程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步骤。

①认真审题,找出等量关系。

②设未知数为X。(用字母表示未知数)

③列方程。

④解方程。

⑤检验。

3.学生列方程解决问题。

4.全班反馈、交流。

四.知识应用

独立完成P85“做一做”,组长检查核对,提出质疑。

五.层级训练

1.巩固训练:完成P86练习十五第1、2、3题。

2.拓展提高:P86练习十五第4、5题。

补充练习:

 (一)填空题

1.一本书a元,比一本练习本贵3.6元,一本练习本( )元。

2.小红a岁,小明b岁,小丽c岁,他们三人平均( )岁。

3.三个连续偶数,中间一个是m,其他两个分别是( )和( )。

4.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5个a相加的和是( ),3个a相乘的积是( )

5.篮球有18个,比足球多a个,足球有( );3本同样的书共X元,每本书( )元。

6.当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a、b、c时,它的棱长和是( ),体积是 ( ),表面积是( )。

(二)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1.5+x=5x(  )   2.x+x=x2(  )

3.a×3=3a(  )  4.y2=y×2(  )

5.2a+3b=5ab(  )  6.2a+3a=5a( )

7.5×a×b=5ab(  )  8.a×7+a=8a(  )

(三)解决问题

1.五一”中队45名少先队员去采集树种,每人采集a千克。

①用式子表示这个中队采集树种的总数;

②根据这个式子,求a=1.5,这个中队共采集树种有多少千克?

2.水果超市运来苹果2500千克,比运来的梨的2倍少250千克。这个超市运来梨多少千克?(用方程解)

六.总结梳理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说一说你有哪些收获?

1.什么是方程?在解方程中你用到了哪些知识?

2.用方程解决问题有哪几个步骤?

学习心得__________( a.我很棒,成功了; b.我的收获很大,但仍需努力。)

【教学反思】

学生的学习过程应当是自我构建、自我生成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注重方法多样化,着眼于“开放”和“创新”。

 常见的量

【学习目标】

1.熟练掌握长度、面积、体积的计量单位,质量单位,时间单位等。

2.能正确使用学过的计量单位解决实际问题。

3.熟练掌握有关计量单位之间的进率关系,并能正确进行单位换算。

【重点难点】

1重点是能正确使用学过的计量单位解决实际问题。

2难点是能正确进行单位换算。

【学习过程】

一.常见的量与计量单位

[宣布课题:常见的量。

问:我们学过哪些量?它们各有哪些计量单位?

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分类,整理如下:]

1.长度、面积、体积、容积单位。

长度单位

毫米(mm)

厘米(cm)

分米(dm)

米(m)

面积单位

平方毫米(mm2)

平方厘米(cm2)

平方分米(dm2)

平方米(m2)

体积单位

立方毫米(mm3)

立方厘米(cm3)

立方分米(dm3)

立方米(m3)

容积单位

毫升(L)

升(mL)

[说一说:

①什么是长度?什么是面积?什么是体积?

② 1厘米有多长?1分米有多长?1米呢?

③1平方厘米有多大?1平方分米有多大?1平方米呢?

④1立方厘米有多大?1立方分米有多大?1立方米呢?

要求:学生用手比划或举例说明。]

2.各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有什么联系?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米=100厘米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1立方米=100立方分米 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1升=1000毫升)

3.你还知道哪些长度、面积或体积单位?

①学生回顾曾经学过的有关单位。

②与同学交流,说一说你对这些计量单位的理解。

如:1千米=______米; 1平方千米=______平方米; 1公顷=______平方米。

4.质量单位:

(1)常见的质量单位:克(g) 千克(kg) 吨(t)

(2)进率:1吨=1000千克; 1千克=1000克

(3)估一估:

①1只梨大约有多少克?

②你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5.时间单位:

(1)常见的时间单位:年、月、日、时、分、秒。

(2)进率:

1年=12个月=365天(闰年366天); 1月有31日、30日、28日或29日;

1日=24时 ; 1时=60分; 1分=60秒

[(3)说一说:

①1节课有多长?1小时大约有多长?

②1秒是多长?你跑100米大约要多少秒?]

6.人民币单位:(元、角、分) 1元=10角; 1角=10分。

二.单位换算

1.说一说:如何把高级单位的名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名数?

如何把低级单位的名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名数?

2.练一练:

(1)3时20分=( )分;

(2)2.6吨=( )吨( )千克;

(3)3080克=( )千克( )克;

(4)7 dm38 cm3=( )dm3=( )L。

[把高级单位的名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名数要乘进率,把低级单位的名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名数要除以进率。可以在理解单位改写原理的基础上,运用小数点移动的方法进行改写。]

三.知识应用

独立完成P87“做一做”及思考题,组长检查核对,提出质疑。

四.层级训练

1.巩固训练:P88练习十六第1、2题。

2.拓展提高:P88练习十六第3、4题。

补充练习:

 (一)在( )里填上适当的计量单位。

1.一个篮球场占地420( )。

2.一枝钢笔长约170( )。

3.小明的爸爸身高170( )。

4.一块橡皮重25( )。

5.一个冬瓜重4( )。

6.学校操场长60( )。

7.教室占地面积约是48( )。

8.一个苹果重150( )。

9.一桶油重5( )。

10、一本字典厚5( )。

(二)填空题。

1.2.04吨=( )吨( )千克; 15000毫升=( )升=( )立方米; 3.4时=( )时( )分; 3.6平方千米=( )公顷=( )平方米。

2.“马拉松”比赛的全程是42.195千米,合( )千米( )米。一位选手用了2小时15分跑完全程,合( )小时。

3.佳佳从家到学校需要走25分,他早上7:35分从家出发,到达学校的时间( )。

4.今天是2007年6月14日,从今天算起,至2008年8月8日北京奥运会开幕,还有( )天。

5.2011年深圳市将主办第26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这年的2月份有( )天,这年的7月、8月、9月三个月共有( )天。]

五.总结梳理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说一说你有哪些收获?

学习心得__________( a.我很棒,成功了; b.我的收获很大,但仍需努力。)

【教学反思】

1.突出复习的整体结构;

2.突出学生在整理知识中的主体作用;

3.把方程的意义、用意义判断方程、解方程安排到一起复习;

4.突出等量关系的复习,提高学生解答稍复杂的方程的能力。

  比和比例(一)

【学习目标】

1.进一步理解比和比例的意义与基本性质,掌握比和分数、除法的关系。

2.能够正确、迅速地求出比值和化简比。

3.应用比的意义求出平面图的比例尺,并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重点难点】

1.重点是掌握比和比例的意义与基本性质。

2.难点是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学习过程】

一.比和比例的意义与性质。[出示表格,通过提问进行填空。]

比例

意义

各部分名称

[引导提问:

(1)什么叫比?举例说明。各部分名称是什么?

(2)什么叫做比的基本性质?举例说明?

(3)什么叫做比例?举例说明。各部分名称是什么?

(4)什么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举例说明?]

比和分数、除法的关系。

(1)比和分数有什么关系?

(2)比和除法有什么关系?

(3)出示表格。根据学生回答,适时填空。

前项

比号

后项

比值

分数

除法

【举例】

1.做一做: 5:6= ( )÷( )

2.化简比。

[比的基本性质有什么用处?]

[比例的基本性质还有什么用处?解比例:3/5:X=1/3:2

三.化简比与求比值有什么不同之处?

一般方法

结果

求比值

化简比

四.解比例

【说一说思路和方法】

比例尺:

1.什么叫做比例尺?

2.说出下面各比例尺的具体意义。

①比例尺1:3000000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比例尺20:1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比例尺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求比例尺:

[ 一条绿化带长350米,在平面图上用7厘米的线段表示。这幅图的比例尺是多少?]

4.求实际距离:

[在比例尺是1:2000的地图上,量得A到B的距离是5厘米。求AB两地的实际距离?]

5.求图上距离:

[甲乙两地相距200千米,在比例尺是1:300000的地图上,甲乙两地用多少厘米表示?]

六.知识应用

1.独立完成P89例题4;

2.完成P90练习十七第1、2题。

补充练习

(一)填空题。

1.在一个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是最小的质数,一个内项是0.5,另一个内项是( )。

2.甲数×1/2=乙数×60%,甲:乙=( : )。

3.0.75:0.3化成最简整数比是( )。

4.一幅地图的比例尺是1:1000,它表示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 )倍。

5.在1:1000的图纸上,一正方形的面积为16平方厘米,它的实际面积是( )平方米。

6.甲数的3/5是甲乙两数和的1/4,甲乙两数的比是( )。

7.一个比例式,两个外项的和是37,差是13,比值是5/6,这个比例式可以是( )。

8.一车水果重1.8吨,按2:3:5的比例分配给甲、乙、丙三个水果店,乙水果店分得这批水果的( )。

(二)判断题。

1.小麦的出粉率一定,小麦的总重量和面粉的重量成正比例关系。( )

2.因为甲数:乙数=25:23,所以甲数=25,乙数=23。( )

3.车轮的直径一定,车轮转动的周数和所行路程成正比例。( )

4.如果A与B成反比例,B与C也成反比例,那么A与C成正比例。( )

5.如果a×3=b×5,那么a:b=5:3。( )]

七.总结梳理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说一说你有哪些收获?

学习心得__________( a.我很棒,成功了; b.我的收获很大,但仍需努力。)

【教学反思】

为了让学生对比和比例的知识形成整体的认识,又能把握住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达到触类旁通,一举多得,我将比和比例的知识对比复习,深化基本概念,通过列表的方式使学习的知识系统化,也明确了各知识点的共性和个性,表达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渗透了学生对各类信息的整合、梳理,培养了科学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

 比和比例(二)

【学习目标】

1.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

2.能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

3.能熟练地运用比例来解决有关问题。

【重点难点】

1.重点是掌握正、反比例的意义。

2.难点是正确判断两种量成什么比例。

【学习过程】

一.正、反比例的意义

1.你是怎样判断两种量成正比例还是成反比例的?

[正比例:

①两种相关联的量;

②其中一种量增加,另一种量也随着增加,一种量减少,另一种量也减少;

③两种量的比值一定。

反比例:

①两种相关联的量;

②其中一种量增加,另一种量反而减少,一种量减少,另一种量反而增加;

③两种量的积一定。]

2.你能用字母表示正、反比例的关系吗?

[让学生举一些生活中正、反比例的例子。]

二.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

1.牛奶的袋数与质量的变化情况如下。

牛奶袋数(袋)

1

2

3

4

5

质量(g)

220

440

660

880

1100

2.每袋面包个数与所装袋数变化情况如下。

每袋面包个数

2

3

4

6

所装袋数

24

16

12

8

3.判断下列各题中两种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在判断成什么比例的时候,一定让学生说清楚判断的理由是什么。]

①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

②正方形的边长和它的面积。

③订《少年报》数量和所需钱数。

④小明从家到学校,行走的速度和时间。

⑤圆的周长和半径。

⑥圆的面积和半径。

三.用比例解决问题

1.说一说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步骤。

①学生回顾用比例解决问题的过程、步骤。

②师生共同概括。

A.认真审题,找出两种相关联的量;

B.判断两种量成什么比例;

C.设未知数X;

D.列出比例式(含有未知数);

E.解比例;

F.检验。

2.举例:修一条公路,全长12km,开工3天修了1.5km。照这样计算,修完这条公路一共需要多少天?

A.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什么?路程(工作量)和时间。

B.两种量成什么比例?说明理由,写出等量关系式_____________________

C.设未知数X,列出比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解比例并检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知识应用

独立完成P90练习十七第3--5题。[组长检查核对,提出质疑。]

五.拓展提高

完成P90练习十七第5题。

补充习题:

(一)请用比例的方法试解下列应用题。

1.配制一种农药,药粉和水的比是1:500。

(1) 现有水6000千克,配制这种农药需要药粉多少千克?

(2) 现有药粉3.6千克,配制这种农药需要水多少千克?

2.学校买来 161米塑料绳子,剪下21米,做12根跳绳,照这样计算,剩下的塑料绳还可以剪几根跳绳?

3.一个房间,用面积为9平方分米的方砖铺地需240块,如果改用边长4分米的砖铺地,需多少块?

4.服装厂原来生产一套成人西服用布2.5米,改进裁剪方法后,每套节约用布20%,原来生产240套西服的布,现在可生产多少套?

(二)用合适的方法进行求解。

1.为创建海华公司,张、王、李三人分别投资100万元、120万元和80万元。在他们三人的共同努力下,到年末,公司共盈利60万元,你认为该如何合理分配这笔钱,每人分别得多少?

2.在比例尺是1:3000000的地图上,量得A、B两城之间的距离是2.4厘米。在A、B两城之间有一中途停靠站C,A、B两城到C站的距离比是7:5。一辆汽车从B城到C站共用了0.6小时,求这辆汽车的速度。

3.甲乙两人分别从相距255千米的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已知甲乙速度比为10:7,两人相遇时各行了多少千米?

4.把长35厘米的圆柱体按3∶2截成了一长一短两个小圆柱体后,表面积总和增加了30平方厘米。求截成的较长一个圆柱的体积。

5.某车间生产了甲、乙、丙三种配套机件共1280只,其中甲乙两种机件只数的比是3∶2,丙种机件比甲种多80只,丙种机件生产了多少只?

6.一批零件分给甲、乙、丙三人完成,甲完成了总任务的30%,其余的由乙、丙按3∶4来做,丙共做了200个,问这批零件共有多少个?]

六.总结梳理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说一说你有哪些收获?

1.在比和比例中,你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什么疑问?

2.用比例解决问题,一般有几个步骤?

学习心得__________( a.我很棒,成功了; b.我的收获很大,但仍需努力。)

【教学反思】

比和比例这部分内容概念多,又比较抽象,很多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诸如“求比值”和“化简比”等,学生很容易混淆,尤其是在应用正、反比例的概念进行判断,解决实际问题时盲目乱猜的现象极为常见。因此,在总复习时要把这部分内容进行归纳整理,运用知识的内在联系,促进正迁移,防止负迁移,巩固知识,提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