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系统和小儿神经系统的特点

神经系统可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两大部分。

[1]中枢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

脑可分为脑干、小脑、大脑两半球三部分。

脑干自下而上又分为延脑、脑桥、中脑和间脑。延脑下接脊髓,间脑上接大脑,脑干背部与小脑连接。脑干中有上下通达的神经纤维和许多神经核(神经元集中处),部分神经核发出脑神经。在延脑和脑桥中有许多重要神经中枢,调节呼吸、心血管、消化等生理功能,这些中枢如受损伤则可危及生命。间脑包括丘脑和下丘脑。丘脑是感觉活动中枢,许多感觉传入冲动都先抵达丘脑再转送到大脑皮层。下丘脑是调节内脏活动的中枢,例如摄食、饮水、体温、内分泌等活动都受下丘脑的调节。

小脑如栗子,位于脑干背侧,大脑后下方,有三对小脑脚与脑干连接。小脑与躯体运动的反射调节有密切关系。小脑病变时,可产生姿势平衡障碍,肢体肌张力增强或减退,运动过程中动作不协调。动作不协调表现为把握不住动作的方向,行走摇晃,醉汉样步态,称为小脑性共济失调。

大脑由两个大脑半球组成,大脑半球表面为大脑皮层,是意识、思维、运动和感觉的最高中枢,对全身有精细的调节作用;患脑炎时大脑皮层受到严重抑制或损害,除产生运动、感觉障碍外,主要症状为昏迷等意识障碍。

脑、脊髓内神经细胞体集中的地方,称为灰质,神经纤维集中的地方,称为白质。灰质内功能相同的神经细胞体集合一起称为神经核;白质内又有各种不同功能的神经束。中枢神经系统各部位的神经联系极为广泛复杂。管理随意运动和精细动作的锥体系的锥体细胞位于大脑皮层运动区,其发出的纤维组成锥体束,经脑干下行,小部分止于脑干脑神经运动神经细胞,大部分在延脑下段交叉到对侧,再下行止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细胞。脑神经躯体运动纤维分布到头面等部骨胳肌,脊神经运动纤维则支配躯干四肢骨胳肌。如锥体束在交叉前受损伤,引起对侧肢体肌肉瘫痪;如损伤部位在锥体交叉以下,则表现为患侧肢体瘫痪。锥体细胞和锥体束受损伤表现为硬瘫,即瘫痪肢体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划跖试验阳性。脑、脊髓运动神经细胞体及神经纤维受损伤表现为软瘫,瘫疾肢体张力低,一切反射消失。躯体感觉纤维也交叉上行,右侧大脑皮层感觉区接受来自左侧躯体的感觉。锥体外系统是运动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包括锥体系统以外的运动神经核和运动传导束,由基底神经节(新纹状体——尾状核、壳核,旧绞状体——苍白球、黑质)和丘脑底核、红核、网状结构等组成,主要调节肌张力、肌肉的调节运动和平衡。锥体外系统损害,可出现肌张力的改变,不自主多动,如帕金森氏综合征、舞蹈症、舞蹈样手足抽动症和扭转性痉挛等。

脑与脊髓由内向外包有三层脑(脊)膜:软脑(脊)膜、蛛网膜、硬脑(脊)膜。硬脊膜与椎管壁间的间隙为硬脊膜外腔,腔内充满疏松组织、脂肪和静脉丛,临床上硬脊膜外腔麻醉即注入此腔。蛛网膜与软脑(脊)膜之间的腔隙,称为蛛网膜下腔,腔内充满脑脊液,腰椎穿刺即进入此腔。由于在发生上,椎管的生长较脊髓生长为快,成人脊髓止于第一腰椎下缘,故腰、骶、尾神经

根近于垂直下行,称为马尾。因在第一腰椎水平以下无脊髓只有马尾,而蛛网膜下腔也扩大,故腰椎穿刺选择在此水平以下进行。脑脊液由脑室内的脉络丛生成,流经各脑室及蛛网膜下腔,主要通过蛛网膜颗粒入硬膜静脉窦,返回血液。脑脊液对脑组织有保护和营养作用,但生成太快或通路受阻时,颅内压就增高,可压迫脑组织。某些物质(如青霉素、胆盐等)虽可从血液很快进入组织液中,但却不能迅速地进入脑组织中。在血液与脑组织之间似有屏障存在,以阻挡或延缓某些物质的通过。治疗某些疾病时,临床用药应考虑到血-脑屏障作用。如磺胺嘧啶可在脑脊液中有较高的浓度,故治疗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时是首选药物。

[2]周围神经系统

周围神经系统是指脑和脊髓以外的所有神经结构,包括神经节、神经干、神经丛及神经终未装置。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和脊神经,也可分为躯体神经和植物性神经两部分。

脑神经是指与脑直接联系的周围神经,共12对,自颅骨孔、管出颅;分三类:一是感觉性的,包括第Ⅰ、Ⅱ、Ⅷ对;二是运动性的,包括第Ⅲ、Ⅳ、Ⅵ、Ⅺ、XII对;三是混合性的,包括Ⅴ、Ⅶ、Ⅸ、Ⅹ对。脑神经主要支配头、颅部器官和部分内脏器官的活动。

嗅神经始于鼻腔嗅区粘膜的嗅细胞,经颅前窝,进入嗅球。将嗅觉冲动传入大脑。

视神经始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于眶后穿过视神经孔,入颅腔,连于视交叉。视交叉接视束,入视觉中枢。视神经传导视觉冲动入间脑。

动眼神经自动眼神经核发出后,分为上小、下大的两支。上支行于上直肌和视神经之间,发支到上直肌,终支止于上睑提肌。下支发出三支支配内直肌、下直肌和下斜肌。动眼神经内还含有植物性神经纤维睫状短神经,主要集中在下支,支配瞳孔括约肌和睫状肌。动眼神经损伤可出现伤侧眼睑下垂,眼球不能向上、向内、向下运动。眼球处于外斜视位。同时瞳孔变大,对光反射消失。病人可出现复视。

滑车神经始于滑车神经核,经眶上裂入眶,终于上斜肌。受损伤时,将产生内斜视和复视(眼球不能向外下方转动)。

三叉神经是混合神经但以感觉纤维为主。三叉神经有两个根;①是三叉神经运动根,②三叉神经感觉根。三叉神经感觉根在颞骨岸部的三叉神经压迹处膨大成扁平的半月神经节,感觉细胞体均在节内。自节发出三个大支,分别叫眼神经、上颌神经和下颌神经。三叉神经运动根与下颌神经一起从卵圆孔出颅,并构成下颌神经的运动纤维,主要组成前干,支配咀嚼肌等。

展神经主要含躯体运动纤维,始于展神经核,支配外直肌。展神经损伤,表现为眼球外展受限。

面神经是混合神经,由两个根组成:一是运动根,另一是感觉根,支配面部表情肌的运动和味觉。

位听神经由蜗神经和前庭神经组成。属躯体传入纤维,向大脑传入听觉和平衡觉冲动。

舌咽神经是混合神经。

迷走神经是混合神经,迷走神经所含内脏传入、传出纤维最多,躯体传入、传出纤维很少。由于迷走神经分布范围广,分支多,其功能分别与吞咽、发音、呼吸、消化、心脏密切相关。

副神经主要是躯体运动纤维,支配斜方肌和胸锁乳突肌,副神经损伤,将引起同侧肩下垂和斜颈。

舌下神经主要是躯体运动纤维,起于舌下神经核,支配全部舌肌和部内分舌外肌。

脊神经共31对,颈8对、胸12对、腰5对、骶5对、尾1对,经椎间孔出椎管。脊神经出椎间孔后即分为前后两支,其中含有感觉和运动神经纤维。后支分布于背部皮肤肌肉。第2~12对胸神经前支按肋骨与胸椎的节段分布,称为肋间神经(其中第12胸神经前支称肋下神经)。下6对胸神经前支最后分布于腹前壁,故胸膜炎时肋间神经受刺激可出现腹痛症状。其余脊神经的前支相互联系构成四个神经丛:颈丛、臂从(主要分支有正中、桡、尺神经,分布到上肢)、腰丛、骶丛。

坐骨神经是腰骶丛分布到下肢去的最大分支。脊神经支配脑神经支配范围以外的身体各部。躯体神经又叫随意神经,主要分布于体表和随意肌即骨骼肌。

植物性神经又叫非随意神经,是支配内脏器官的平滑肌、心肌和腺体的神经。主要分布于内脏、血管、心脏、腺体以及其他平滑肌。

它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

副交感神经起自脑干和脊髓骶部,交感神经起自脊髓胸腰段。脑部的副交感纤维随动眼、迷走等脑神经一起发出。动眼神经内的副交感纤维支配缩瞳肌。迷走神经内含有大量的副交感神经纤维,分布到颈、胸、腹重要脏器。交感和副交感神经往往先组成神经丛攀附脏器或血管而分布。

许多脏器具有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双重支配,两者的作用常为既拮抗又协调,共同维持脏器的正常活动。

小儿神经系统的特点 

1、神经系统发育迅速

[1]脑细胞数目的增长:妊娠三个月时,胎儿的神经系统已基本形成。处世前半年至出生后一年是脑细胞数目增长的重要阶段。一岁以后虽然脑细胞的数目不在增长,但是细胞的突起却由短变长、由少到多。神经细胞就像棵小树苗,逐渐长成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细胞的突起就好象自树干长出的树叉,一棵树的树叉与其他的树相互搭着,建立起复杂的联系,这就为儿童智力的发展提供了生理基础。

脑的迅速生长可由脑重量的变化得到反映。新生儿脑重约950克,六岁时脑重已达1200克,成人脑重约1500克。

[2]神经髓鞘化:什么叫髓鞘?髓鞘包裹在神经突起的外边,好象电线的绝缘外皮。没有这层绝缘外皮,就会“跑电”“串电”

刚出生时,许多神经突起的外皮还有一层绝缘的“外皮”,所以新生儿的动作很不精确,可能引起全身的哆嗦。

随着年龄增长,髓鞘逐渐形成,小儿的动作就跟加迅速、准确了。

2、容易兴奋、容易疲劳

小儿大脑皮质易兴奋,不易抑制,表现为容易激动,控制自己的能力较差。让他干什么,他乐于接受;让他别干什么就难了。因为“别干什么”是一种抑制过程。

虽说容易兴奋,但注意力很难持久,兴奋容易扩散。在教小儿干什么事,或学习什么的时候,要想方设法引起小儿的兴趣(利用“镶嵌试活动原则”),使小儿不觉疲劳。还要养成好的生活习惯,吃、喝、拉、撒、睡、玩,妥善安排,建立起生活的节奏(利用动力定型”),习惯成自然。该吃饭了,正饿,有食欲;该上床了,正困,能很快入睡;醒来精神足,玩的高兴。

3、需要较长时间的睡眠

小儿神经系统的发育尚未成熟,需要较长时间的睡眠进行休息。

刚出生的新生儿,除了吃奶,几乎全处于睡眠之中;1-6个月,每日需要睡眠16-18小时;7-12个月,14-15个小时;2-3岁,十二小时;5-7岁,11小时。

婴儿过了百天,白天可安排三觉;九个月以后白天睡两觉;两岁以后中午安排一次睡即可。白天每次睡眠约两小时。

4、精神神经发育

小儿的动作能力、语言能力、对外界的反映能力等等,要以神经系统的发育为生理基础,但与教育和训练有着密切的关系。教育得当可促进小儿精神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