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录一:

自主游戏时,孩子们一头钻进了各种好玩的游戏中。没过过久我听见图书角里传来了嘈杂的声音,于是我走过去看了看。只见地上零乱地扔了好几页的图书,有的都被里面的小朋友给压扁了,而在图书角里看书的小懿、蕾蕾和子键还是玩的玩,看书的看书,休息的休息,对眼前脏乱的情景都视而不见。

“这里的书怎么都‘跑’到地板上来了,我们来整理一下吧!”我对正在图书角里面的孩子们说。

他们都抢着整理起图书来,但由于图书的大小不同,他们在每本书的具体摆放位置发生了争执。

实录二:收玩具剪影

(根据实录一最后幼儿发生的争执,老师根据小班幼儿特点利用数字、点子给图书角的书编上号码形成图书与图书架一一对应)

聪聪和小懿在图书角里接过孩子们送回来的书开始做最后的整理,和以往一样小懿把图书随意的摆放着,高低大小各不相同。而聪聪呢正用小手指着图书上的点子标签,点数着小圆点的个数“1、2、3、4”,然后他在书架上的标签里寻找到数字宝宝是4的朋友。他一眼就找到了数字宝宝4,高兴的帮他们找到了朋友。又开始帮其它的图书宝宝找朋友了,这下吸引了小懿的注意力,他对聪聪的做法感到很好奇,他随手拿起一本书对聪聪说:“把它放在这里好吗?”“不行,你看它们不是好朋友。”接着,他们俩一起数了数这本书上的点子数目,给它找到了好朋友。就这样,越来越多的孩子在变化的“环境”中不知不觉的学到了一一对应。

反思:

环境就好比是幼儿无形的教师。对幼儿而言,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形成不只是客体本身直接得到的,而更多的是在与环境、材料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构建的。

1、教师适时、适度地创设与幼儿活动密切相关的环境,可以启发推动幼儿的探索,并获取相关经验。如:在实录一中,孩子们在整理书本时由于图书的大小各异,他们在每本书的具体摆放位置产生了矛盾。老师能及时的抓住幼儿的生成,根据本班幼儿当前的兴趣和当前他们所具备的知识经验,适时、适当的创设在图书角中“贴标签” ,提高幼儿继续探索的兴趣。

2、运用环境暗示法:它的好处就在于幼儿可以被新环境创设的材料立刻吸引住。这是因为年龄在三、四岁之间的小班幼儿他们的思维还是直观形象的,这就决定了他们比较容易接受直观形象、贴近他们生活经验的环境创设材料。如:实录二中图书标签的使用,让聪聪一下子就喜欢上了一一对应的纯数学游戏。小懿也一改往日大大咧咧的习惯,仔细的玩起了配对的游戏。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学到知识。

发挥环境的隐性作用,把环境与各种活动进行有机的整合,体现了二期课改的精神,及以幼儿为本的基本理念。但如何进一步的挖掘环境对幼儿发展的深层作用,还有待进一步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