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轻轻把笔放下,让我们静下心来默读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写了少年周恩来的哪几件事?(生默读思考)

师:谁来说,写了哪几件事?

生:这篇课文写了周恩来的伯父说不能去外国租界地,周恩来很好奇。有一次,周恩来跟同学闯进了外国租界地,看到外国人在租界地很无礼。有一天,老师问诸生为什么而读书,周恩来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在这些事当中,哪一件事让你印象最深刻?

生:周恩来在租界的所见所闻。(板书:租界见闻)

师:刚到沈阳的时候,伯父告诉他——

师:(师提示)在与伯父的对话中,引起了周恩来的——

生:好奇心。(板书:对话起疑)

师:还有哪件事?

生:他在课上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就是他树立了远大的——

生:理想。

师:说得好!(板书:立下志向)让我们一起读读这几个词语。

生:(齐读)对话起疑 租界见闻 立下志向

师:把这三个故事串联起来,就能帮助我们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读了这三件事,你对周恩来有怎样的印象?你觉得他是个怎样的人?

生:我觉得周恩来是个志向远大的人。

生:我觉得周恩来很爱国。

生:我觉得周恩来富有正义感。

点评:本段教学最成功的地方是,教者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过程比较充实,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建立起了课文的整体图式,既为后续的阅读理解提供了观照的背景,又于潜移默化中传授了阅读方法。这既体现了“课标”关于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新理念,又避免了以往在中年级段的训练中概括段意的繁琐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