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例谈“引导者”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体现

新课程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定位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然而,对于“引导者”这一角色的把握,我们总难免有失偏颇。好不容易摆脱因袭的“主宰者”的定势影响后,面对开放生成的课堂,我们顿感茫然,甚至手足无措。

现结合《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一文的教学,例谈“引导者”这一角色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体现。

一、引导筛选。

(揭示课题:我应该感到自豪应该才对)

师:同学们,就看这一课题,你有哪些不同的读法呢?

生: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将“应该”读重音)

生: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将“自豪”读重音)

生: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将“才对”读重音)

师:同学们,重音不同,所强调的意思也就不同。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你认为哪一种读法是最合适的呢?

(生自读自悟)

生:我认为强调“自豪”是最合适的。因为被小红马嘲笑后,小骆驼曾经感到很自卑。沙漠旅行后他才找到了自豪的感觉。

师:很有道理!同学们,读书就该仔细琢磨课文所要表达的意思,然后通过朗读正确到位地表达出来,这样才能把课文读好。

简评: 乍一看,三种读法似乎都可以。但是,教师并未就此满足,要求学生通过自读自悟,筛选出一种最合适的读法,意在培养学生敏锐的语感。

“多元解读”理论告诉我们,在语文学习中,很多情况下答案往往是丰富多彩的。但是,我们不得不清楚地看到,在更多情况下,答案是唯一的,或者说,最优的答案只有一个。我们不能将“多元解读”视为学生回答可以信马由缰的理由,而应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进行甄别,筛选。

二、引导整合。

师:沙漠旅行让小骆驼找到了自豪的感觉。能说说沙漠给你的印象吗?

生:沙漠十分广阔,到处都是沙子。

生:沙漠里经常刮大风,有时能移走一座沙丘!

生:沙漠非常干旱,很少看到有植物,只有仙人掌才能生存下来。

师:那课文又是怎样来描写沙漠的呢?自读课文3、4自然段,圈画出有关词句。

(生读读画画)

生:“茫茫的大沙漠”、“无边无际的沙漠”。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