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四年级(下册)第76~77页。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想、验证等活动,认识3的倍数的特征,能够正确地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

2.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培养动手实践和观察、分析、抽象、比较、归纳等能力。

3. 使学生在探索3的倍数的特征的过程中,培养合作交流的能力,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体悟数学思维的严谨。

教学过程

一、 悬念激趣,启迪猜想

课件出示:南京市上元小学师生为支援西藏墨竹工卡县的贫困学校,首次捐款5844元。

让学生分别判断5844是不是2、5的倍数,并说明理由。

结合学生的回答,板书:2、5的倍数看个位。

师:如果将这些钱平均分给3所贫困学校,不计算能判断每所学校得到的钱数是不是整元数吗?

生:我认为每所学校得到的钱数不是整元数,因为5844的个位是4,不是3的倍数。

师:你猜想什么样的数是3的倍数?

生:我猜想个位上是3、6、9的数是3的倍数。

师:同意他的猜想吗?(同意)

师:他的猜想对不对呢?我们来继续研究。

出示1~99的数表,让学生找出3的倍数。

师:思考一下这位同学的猜想是否正确?

学生从不同角度举例否定上面的猜想。

师:那请同学们继续观察,3的倍数的个位可以是哪些数字?

生:3的倍数的个位上可以是0~9中任何一个数字。

师:要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能不能只看个位?(不能)

师:究竟什么样的数才是3的倍数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板书课题)

[评析:“3的倍数的特征”属于数论的范畴,离学生的生活较远,而2、5的倍数的特征是学生学习这一课的基础。教师从学生的已有基础出发,设计了捐款献爱心的情境,把复习和导入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进行猜想,设置了“陷阱”;通过让学生观察100以内3的倍数,引导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否定了猜想,引发认知冲突,创设了探究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感受新知的产生过程,明确新课要解决的问题。]

二、 操作探索,验证猜想

1. 提出猜想。

课件出示四组卡片和活动要求。

① 3、4、8; ② 2、4、7;

③ 1、8、9; ④ 0、3、5。

小组合作要求:让学生先写出能组成的三位数,并判断每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再写出自己的发现。(具体内容略)

学生合作探索,教师巡视参与。

师:谁来代表你们小组汇报研究的情况?

生1(第①组):我们小组用卡片上的数字组成了6个不同的三位数,分别是:348、384、438、483、843、834,我们发现这6个三位数都是3的倍数。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