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挖掘习作素材,指导学生写好作文,帮助学生消除习作的畏难情绪,是许多教师一直在探索的问题。尤其是低年级的说话、写话,由于学生的积累、经历有限,教师指导的难度就更大,往往缺乏习作的素材,不是题目给的过大,就是要求提得太高。如何让他们用自己的笔来描绘这精彩的世界?如何为学生提供素材,让他们乐于写、勤于写。说实话,我以前一直感到很茫然。通过本学期的不断摸索,获得了一点浅薄的认识。

一、 发挥语文课本的功能,开拓写作思路。

人手一册的语文课本就是很好的习作素材。充分挖掘课文中的习作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课文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可供学生进行创造性习作的资源,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阵地。结合课文指导学生进行创造性习作的形式很多:情节扩展式、文尾续写式、多向改写式、图文转换式、补白式、相关迁移式等等。

在“北师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中有很多这样的案例,《我们知道》是一篇清新自然、充满童趣的儿童诗,描写了大自然轻柔的风,在学生充分理解阅读的基础上,我启发学生:你们还在哪儿发现了风的踪迹,形象地描述出来。孩子们诗兴大发:谁也没有看见过风,

不用说我和你了,

 但是当果园里的苹果羞红了脸的时候,

 我们知道风儿来收获了。

 谁也没有看见过风,

 不用说我和你了,

 但是当垃圾袋漫天飞舞的时候,

 我们知道风儿生气了。

 谁也没有看见过风,

 不用说我和你了,

 但是当桔子树上的红灯笼在风中飘荡的时候,

 我们知道风儿来游戏了。

 ……

《可爱的娃娃》一文中珍妮向伯伯道歉是一个空白,我让学生补白:珍妮怎样向伯伯道歉的?写写他们的对话。以“对话”为题,既补充了文章的空白,又训练了学生对冒号、引号的应用。还有王老师的十分钟说话教学,给在坐的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学完探索自然奥妙的儿童图画诗《我想知道……》,启发学生以“我想知道……”为题描述还想了解自然界中那些神奇的现象,在学生表达得酣畅尽致的时候,教师话锋一转,引导学生看图,将“我想知道……”改为“我知道……” 进行说话、写话训练,一首首生动的儿童诗呈现给了在场的所有的老师,真是一场酣畅淋漓的脱口秀,不但训练了学生的说话、写话,还启发、转换了学生的思维训练。

二、 联系生活实践,拓展学生思维。

作文教学虽然把重点放在课内,却涉及到学生的整个生活实践,这是作文教学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生活,是作文的主要源泉。孩子们都爱吃水果,尤其是低年级的孩子,每天上学总要带个苹果呀桔子什么的。我让每个孩子带个桔子,上课时,有步骤地指导学生观察桔子的颜色、形状,掰开以后观察里面的桔络、桔瓣,再尝尝桔子的味道,通过看看、摸摸、闻闻、尝尝,在学生兴趣盎然之中,让学生把桔子的味道、颜色、形状写下来。

作为孩子,联系最紧密的人就是亲人、老师、同学,尤其妈妈是孩子最熟悉、最了解的人,我让孩子每人准备一张妈妈的照片,也可以是自己和妈妈的合影,让孩子看者照片,说说妈妈多大年龄,长的怎样,是干什么的,怎么关心你的?你又是怎样对待妈妈的?并把它写下来。

做值日、做游戏,这些事情都是学生在校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课题,这些生活实践也是学生非常好的习作题材,教师要充分利用孩子的年龄特点,激发学生的表达愿望。学生作文中所涉及的生活范围很宽,可以这样说,凡是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思想感情都可能成为作文的材料。只有与生活实践紧密联系起来,作文才会有丰富的源泉,也只有与生活实践紧密联系起来,激发学生把生活实践中印象最深的内容,体会最深的思想,说出来,写下来,才会使学生感到作文是一件有意义的事,很有乐趣,克服惧怕习作的心理。

其实,习作素材无处不在,关键是教师要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多挖掘习作素材,勤抓小练笔,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的说话、写话能力,训练了思维,还减缓了作文训练的坡度,帮助了学生克服了惧怕习作的心理。长此以往,我想作文教学应该不会成为教师、学生的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