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从画中人角色的扮演这一环节可以看出学生有着很强的表演天赋,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而且通过配音表演真切体会到了900年前人们城市生活的真实情景,了解了这幅作品的真正价值。(在起初,师傅和竺老师都在质疑这个环节有无设置的必要,是完全为了形式而设还是为了教学目标服务呢,现在我在竺老师师傅的帮助下,就用了一句话就把问题解决了,“同学们精彩的表演仿佛让我们回到了900年前汴京人们城市生活的真实情景”)其实我们有的时候就是少了这种能力,能感觉就是表达不出来,为什么这么做。

2、怎么样叫“深入”:那是需要老师的层层预设和教学机智的。在学生的回答中引导学生回到我的教学目标,继续提问,就是深入。这是需要智慧与技巧的。也是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去积累的。

3、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角度考虑出发,去设置问题的难度,去巧妙评价学生的参与,了解学生的心理与需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兴趣点。

4、教学机智:能够及时机智地处理教学中出现的出乎意料的状况。比如:我在提问学生北京故宫的特点的时候,提到颜色上去看,红色的是什么?有个学生说是 “漆”,当时我就懵了一下,很快敷衍过去了,告诉学生红色的是墙。回头想想其实说漆的时候,应该作出反应,比如漆是漆在哪里的?那这个问题就又回到我原来的预期目标上了。这个是我在设置问题上目标不清晰的体现,应对临时状况需要我们长期的积累。要时刻会进行变通,而不是只会牵着学生的鼻子走。

5、细节也不能错过:在让学生画中人配音表演,我让学生选择5工人场景中的一个进行分角色配音。目的是能够有变化与选择的余地。在原来试教的时候,一般三组学生中会至少出现两种场景的表演,但凑巧的是,在正式上课那天,三组学生居然是同一种场景,有点过了。当我知道是同一个表演内容的时候,我就该即使地叫停进行下面环节了,整个显得冗长,不紧致,导致最后拖堂。这是我存在侥幸心理,没有做好预先工作的缘故。要上好课,这些细节也要做到位。

6、备课要备到心里:这个做到很难,因为要在书面备的东西的前提下,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巧妙地和学生沟通。以前备课上课,只会死板板地按照备课的教案去上,现在想起来,就是那么地不自然,课堂没有生成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