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案例描述

这是中(一)班李老师的一节常识观摩課教学片断。

李老师为每组幼儿准备了一只乌龟,让他们自由观察乌龟的外形特征,孩子们非常兴奋,纷纷畅所欲言。贝贝竟不由自主地学着乌龟爬起来,脖子一伸一缩,还爬得有模有样的。同组的小朋友乐得哈哈大笑,竟相模仿。李老师一眼瞥见了坐在自己眼皮底下两只手不停地做动作自得其乐的贝贝,向他使了个眼色,可他注意力都被乌龟吸引了,对老师的眼色全然不觉,老师只好不动声色地过去,用手摸了摸贝贝的头,并悄声对全组的幼儿说:"小乌龟真可爱,呆会我们再来扮演它,好吗?"贝贝看看老师的脸,总算明白了。

……

到了表演游戏的延伸环节,孩子们争先恐后地站在相应的场地扮演里面的角色,一次游戏后,乌龟和兔子交换角色,可是贝贝站在一边不动,说:"我才不扮演兔子呢!因为兔子输给了乌龟!"李老师一怔,说:"兔子确实有点骄傲,比赛的时候睡懒觉,所以输了,可是它最后也知道自己错了。如果再来一次比赛,我相信它再也不会睡懒觉了,还是个好孩子。"于是,贝贝愉快地戴上了小兔的头饰。

二、简要分析

从李老师的教学片断中,我们可以看出:

1.提供条件。为孩子创设生动、真实、有趣的生活情境是孩子积极、主动、投入参与的前提条件,学生在看、摸、说、模拟多种感观的具体实践中自主活动,获得大量乌龟的感性认识。

2.寓教于玩。针对孩子好玩、好动、好表现等特点,设计表演游戏,让孩子在愉快的游戏氛围中扮演角色,真正实现了"玩中学","学中玩",不仅加深了对乌龟的认识,而且使枯燥的说教变得有趣、有味,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丰富学习内容,培养孩子的表现力。

3.循循善诱。当孩子对教师的行为发生抵抗情绪时,教师循循善诱,正面引导,较好地引导了贝贝不愿扮演兔子的偶发事件,并把其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和最短时间。

这些做法应大力提倡,但她的教育观念尚未完全转变。雅斯贝尔斯语,教育所关注的是"人的潜力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并加以实现,以及人的内部灵性与可能性如何充分生成"。本来,李老师完全可以利用课堂的突发事件-----贝贝的表现,来引导孩子们进一步观察乌龟的爬行特征。可是,她怕因此打乱了自已精心准备的教学方案,没有灵活处理偶发事件,而是采取了较为隐性的制止,由此课堂出现了僵局。

三、反思角色

如何让这节常识课更加充满活力、生机和培养孩子的个性特长?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