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的誓言》教学反思

《土地的誓言》是一篇抒情散文,全文字里行间充溢着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初读文本,觉得有点生涩,文章修辞手法多变,景物叠加、人称变换,而且文章背景与学生相隔太遥远了,他们没有家国之痛、民族之恨这些经历和体验,很难与作者产生共鸣。那么如何让学生能在一节课中体味文章中所洋溢的炽热情感呢?

首先在教学上,我用课题导入课文,抓住学生接触文本之初由课题引发的一连串的疑惑:

生1:这是怎样的一片土地?

生2:土地怎么会发出誓言呢?

生3:土地发出了怎样的誓言呢?

这就是教学契机,其实如果解决了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文本也就理解了。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因为这与传统的教学方式不一样,课堂上老师帮我们一起解决我们提出的问题,学生会意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能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尊重。

其次这是一篇情感饱满的文章,读成了这堂课突破教学重点,解决教学难点很有效的方式。课堂上无论是感受东北大地的丰饶,体味炽热情感,还是感受作者的铮铮誓言,都离不开学生的朗读。平时对于这样的课文一般都用课文录音,在触摸关东大地,体味炽热情感这一环节中,我找不到我理想中的朗读范本,所以就尝试自己来朗读。我发现,当老师饱含深情地朗读的时候,师生更容易进入情境,而且示范效果比录音要好得多。

第三就是音乐的选择,这也是我在准备这堂课中花费时间最多的地方。整堂课,我一共用了五种不同风格的音乐。因为不同情感的语言,需要用不同的音乐去渲染,让文字具有更强的感染力。我们的学生都有着朴素的情感,也有着丰富敏感的心灵,教学中应努力唤起其内心的情感,而音乐在这里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除了可以营造气氛,可以让学生进入情境去想象外,我觉得音乐最大的一种力量,就是可以将人所有的感官细胞都调动起来,让情感积聚于一处,几近喷发。

最后就是解决中心主题这一环节上,“那么既然这誓言是作者发出的,那为什么不把课题改成《我的誓言》而要用《土地的誓言》呢?”这一个问题抛下去,其实也是对这堂课成功与否的检测,我们说一堂优秀的课,情感的生成是水到渠成的,所以当学生回答出“因为这誓言不仅仅是端木一人发出的,而是生活在那一片土地上每一个有热血的中国人都会发出如端木一样的铮铮誓言”的时候,作为执教者的我,内心真的是被感动的,我感觉这堂课我不是孤独的,我是和学生一起并肩走过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