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

从数学教育哲学上讲,决定一个学生数学修养的高低,最为重要的标志是看他如何看待数学,如何理解数学,以及能否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日常生活现象,去解决现实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实际问题。为此,在教学实际中,我们应积极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现实”理解情景,发现数学,引导学生把现实问题数学化,把数学知识生活化,打破封闭式的教学过程,构建“问题→探究→应用→新问题→再研究”的开放式学习过程,注重学习中的自主性、活动性,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则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要善于让学生尽现各自的观点,并使他们不同的观点发生碰撞,展开讨论。在教师的不断的“挑拨离间”之下,从达成局部的共识到形成全面的“联盟”,这样的教学过程有利于实现“知识技能目标”之外的其他重要目标。

四、优化小学生数学学习的方式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以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素材,通过大胆猜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多种方式,实现获取知识的再创造过程。现代社会的发展,合作精神、探索意识等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课程标准》中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1、自主探究——让学生体验“再创造”

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说过:“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把本人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实践证明,学习者不实行“再创造”,他对学习的内容就难以真正理解,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时,先用2、3、5组成一个2的倍数、5的倍数,想一想怎样用三个数字组成3的倍数呢?有的学生说:我们组成的数是253,523,因为它们个位上的数字是3。通过计算,发现以上各数都不是3的倍数?此时,教师再提供100以内的数,先找出3的倍数,通过实验、讨论、交流,发现3的倍数的特征。教师站在发展学生思维的高度,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去研究、发现,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主动建构知识。

上一页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