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内容

新课程指出:教师对于教材的使用,更多地应该强调把教材作为课程资源来使用,根据自身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体现个性化的风格和特点,而不是生搬硬套地教教材。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材只能作为教学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靠教师善于运用。” 这话提示我们,要想教得好,使学生受益,就要依靠教师在深刻理解课程改革精神的基础上,结合社会和学生生活实际提取真实,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充实教学内容。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处理教材,调整教材,优化教材内容。

1、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组织教学内容 教学“加、减法的简便运算”一课中,学生对多加了要减,多减了要加一直搞不清楚,而且老师越说学生越糊涂,创设了以下教学情境:老师有一张百元大钞和45元零钱,买了一件98元的上衣后,他剩下多少钱?怎样列式?想一想,老师会怎样付钱?营业员会怎样找钱?最后老师还有多少钱?学生都能回答:老师拿出100元给营业员,营业员找给他2元,老师最后的钱是45+2=47元。列式计算:145- 98=145- 100+2=47元,引导学生真正理解“多减了要加上”的规律。以此类推理解165–97、276+98、739+102、739-102等习题。掌握从中加、减法的简便计算。真正体会到:数学知识就来源于现实生活,数学知识能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2)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组织教学内容。教材对最大公约数认识的编排是::分别找出两个数的约数→比较,生成公约数、最大公约数的概念→会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应用(最大)公约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生活中,方砖铺成长方形地面学生并不陌生,利用学生已有的地板砖经验,可对教材进行变序处理:a出示方砖铺成的长方形地面图,引导学生用约数、倍数知识解释方砖边长与长方形、宽的关系。b在长12㎝、宽8㎝的长方形纸上设计出大小相同的若干个正方形,正方形的边长为整厘米数,并使长方形纸无剩余。c交流总结,正方形边长数1、2、4既是12的约数,又是8的约数,1、2、4是8和12的公约数,4是8和12的最大公约数。公约数和最大公约数概念在学生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建构生成,这样就更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和灵活运用最大公约数知识。

(3)从学生未来发展所必须的知识中组织教学内容。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准》中还建议每个学段都要“介绍有关数学背景知识”。数学家的故事,有关定义、定理的发明背景,数学在现代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等一些数学史料知识,都应视为“数学文化”的组成部分。教学中结合相关的学习内容,进行“数学文化”的渗透,即可增加学生的数学文化底蕴,又能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教学《圆的认识》,课堂上介绍了我国数学史上关于圆的研究记载,如“圆,一中同长也”(《墨经》),“圆出于方,方出于矩”(《周髀算经》),“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周髀算经》),并将一些联想题,开放题自然穿插其中,既渗透了数学历史、文化,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在课的结尾部分,老师再次将圆在生活中的美学价值和人文价值呈现给学生:“圆与桥梁设计”、“圆与中国剪纸”、“圆与中国结”、“圆与中外建筑”等,使学生在“圆的世界里”感受圆的神奇魅力。

上一页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