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字是阅读和作文的基础,是培养小学生智能的重要途径。识字能帮助小学生更好的认识客观事物。基于识字这样的重要地位,《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课程目标中规定小学生要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其中2500左右回正确书写,并且有一定的速度。在小学的识字教学中要求把识字和写字相结合起来。因为,小学生的空间辨认能力差。识了字如果不书写,就很容易遗忘。然而在这个写字的过程中却出现了错别字现象(特别的中低年级)。错别字现象影响了小学生的书面表达、交流和更好的认识客观事物。它亦使识字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受到一定的影响。本文主要从心理角度阐述小学生的错别字产生的原因及一些解决策略。

一、错别字产生的原因

错别字是指错字和别字。错字是指写得不正确的字或刻错、排错的字;别字是指写错或读错的字。

错别字产生的原因,按其成因可以分为内因和外因。

1、内因

错别字产生的内因具体又可以划分为小学生的知觉水平、迁移作用、提取失败理论、有意注意等。

知觉水平:小学儿童虽然思维能动不断发展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是知觉的精确性仍然不够,知觉的分化水平低。也就是说,在识字过程中小学生只能记住字体的粗略轮廓。而对于字体非常细微的部分,如果没有教师的提醒或训练就往往会忽略。如自己的“己”,小学生在写时往往写成“已”或“巳”。又如辨别的“辨”写成“辩”。

迁移作用: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它包括先前的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顺向迁移。也包括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逆向迁移。迁移就其性质来分又可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都有正负之分。凡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都叫正迁移。凡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干扰或抑制作用都是负迁移。有些错别字的产生原因就是一种负迁移。例如,教小学生学写汉字时先教会他们写“戚”“或”“成”“戏”等以戈为部首的字来写。这其实就先前的学习即以戈为部首的字的学习,对后继学习即学写“贰”“武”“弑”等字的一种负迁移作用。当然也可能出现后学习的字,对以前学的字产生一种干扰。

失败理论:提取失败理论,就是说提取失败可能是失去了线索和线索错误所致。一旦有了正确的线索径过搜寻。那么所要的信息就能被提取出来。提取失败理论,也被称为的“舌尖现象”或“话到嘴边现象”。用这一理论来解释错别字现象。其一,错别字的产生的原因,也许并不是学生字型构建失败。学生字型的构建是正确的合理的。可是当他提取时,也就是说他想写出来的时候就失去了线索,就可能产生错别字。这就是有些小学生明明知道这个字怎么写,还会写错别字的原因。其二,就是学生在字型构建时,本身就是不正确、不合理的。因此当学生采用这一不正确、不合理的线索来提取字型的时候,就会出现错别字。

有意注意:有意注意是相对无意注意而言的,有意注意是服从于预定目的,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无意注意是事先设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做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注意是人向自己提出一定的任务,自觉的地把某些刺激物区分出来作为注意的对象。当我们确定干某件事(如写作和做作业)之后,在做这件事的过程中有意地把注意集中在我们认为要干的事情上。小学生的有意注意时间是十分有限的。要让小学生将注意力长时间的集中在无趣的写字练习中,小学生的难以忍受的。他更倾向于事先设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无意注意。在这样的过程中,错别字现象就有可能产生了。我们大多数人将它归结为是自己的粗心大意,一不小心就写了错别字。

此外,产生错别字的原因,也可能是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和艾宾浩斯的遗忘规律的制约。

以上是从小学生写错别字的内因来叙述的。然而一个事物的产生不可能全是由内因所决定的,它的产生通常会涉及到各种外部因素。

2、外因

产生错别字的外在原因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在这里将主要讨论社会环境和教师的教学方式的问题。

社会环境:人是社会中的人,他无时不刻不与他人与社会发生着相互的作用。小学生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会导致错别字的产生,那是因为小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我们可以很容易的发现,如果父母或亲密的同伴经常要写错的字,那么小学生极有可能受他们的影响而要写错那些字。小学生在社会的相互作用,也会导致错别字的产生。在现在杂志书刊报纸中,出现的错别字的频率越来越高,甚至教科书上也会出现错别字而小学生又不可避免的要与这样的杂志书刊报纸接触。这势必会对小学生造成不良的影响。小学生的字储备量是相当有限的,他无法很好的辨别一个字到底是不是错别字,所以小学生在看书学习的过程中,就可能导致一些错别字的产生。

教师的教学方式的问题:在小学阶段,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性很大。教师的教学方式会对错别字现象产生影响。识字教学是写字教学的基础,小学生如果对汉字的音形义全面掌握,那么就可以顺序准确的把字写出来。 如果没有全面掌握,那么它就成了错别字产生的根源。在识字教学中教师的任务是帮学生建构合理的音形义结合的字型模式,这要求教师在识字教学中充分利用汉字的特点和构字规律,识字教学要把字的音形义紧密结合起来。要把识字与认识事物结合起来。要把识字和听说读写结合起来。在现在的小学生识字教学中教师如果没有掌握构字的规律,音形义结合力度不够,识字教学方式没有符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这样就有可能导致错别字的产生。

二、解决错别字现象的策略

1、运用行为主义的观点

行为主义的主要观点是重视环境影响,强调学习训练行为在获得中的作用。强化是行为主义的核心概念。在一个特定的历史阶段,凡秉持科学主义的指导思想,坚持客观量化的研究方法的心理学家均可纳入行为主义学派。例如:华生、 斯金纳、 班杜拉等。运用行为主义的观点来解决小学生的错别字问题,就是要他们对自己写的错别字不断的练习、强化。最终形成稳固的字型构建模式。运用行为主义的观点来解决错别字的问题,这样的一个方式也许是会遭到很多人的疑义的,他们认为这样的方式是单调呆板的,是不能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的。但我这里的方式不是只让学生反复的去写,而要运用行为主义的理念来矫正小学生的错别字。你可以采用让学生反复写的单调的办法,你也可以在班级里开展活动使学生自己自愿强化,比如说“比比谁最不会写错别字”,你的强化也可以在运用造词造句中,在写作中进行。你也可以采用榜样法对于不写错别字的同学进行表扬,把它作一个替代强化物来对学生进行强化等。从而来矫正小学生的错别字现象。方法可以是多种多样的。

2、认知失调理论

认知失调理论是莱昂.费斯汀格提出的。人类具有一种“一致性的需要”,需要维持自己的观点或信念的一致,以保持心理平衡。如果个体的观点或信念出现了不一致或不协调时,即出现所谓认知失调。

在矫正小学生的错别字的过程,肯定会产生一种认知失调,错别字与正确书写的字。小学生对一个字的原有的错误观念与正确的观念之间产生了一种不协调即认知失调。小学生不得不去解决这样的认识失调,以保持心理平衡。这时小学生就将面临两种选择。第一,忽视这种失调,仍然写错别字。第二,就是把正确的观念整合到自己的认识观念里去,形成正确的观念来达到认知平衡。用第一种方法显然是不可取的,所以我们要促进小学生积极的采用第二方法来解决自己的认知失调。通常在失调的程度低的情况,小学生是不愿意选择第二种方法的。所以我们要提高小学生的认知失调程度。影响认知失调程度的因素有两个,认知对于个人的重要性和有关认知在对某一具体的不协调问题的全部认知中所占的比例。基于这样的基础,可以通过加深对错别字的严重性的认知,来提高认知失调的程度,以便小学生尽快的改掉常写错别字的毛病。具体可以给小学生讲讲写错别字而闹笑话的实例。

在使用认知失调的理论来解决小学生错别字问题的时候也要注意,不能使认知失调的程度过高,使小学生产生焦虑情绪,从而影响小学生的学习状况。

3、奥苏伯尔的“先行组织者”原则

“先行组织者”也称“组织者”,所谓“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原学习任务本身有更高的抽象、概括和包容水平,并且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关联。近些年来,研究者们在奥苏伯尔原有的定义的基础发展了“组织者”的概念。“组织者”一般在要学习的材料之前呈现,但也可以放在学习材料之后呈现。它既可以是在抽象概括性上高于学习材料的材料;也可以是具有概念,在抽象、概括水平上低于原学习材料。

识字教学是错别字产生的根源之一,在识字教学中,可以运用组织者。在识字教学之前,可以先给学生提供一种引导性材料。比如说,汉字的构字规律,让学生了解规律的前提下来识字。在教学中,根据规律来识字,能更好的记住字的间架结构。也可以给小学生一些图片,结合图片来进行识字。小学生对图片的兴趣总是比较大的。这样在识字教学中,字与图能形成一种稳定的关系。帮助小学生更好的记住字形字义。如此,就有可能减少错别字的产生。

4、学习精神加工的认知策略,延长有意注意的时间。

既然小学生的知觉分工水平低,精神加工策略。那么我们就应该教给他们精加工策略对记忆的材料补充细节,举出例子做出推论,或使之与其他观念形成联想。小学生在识字可利用这种方法。比如,在容易写错的字的旁边,注明哪些部分是容易被遗忘和写错的。可以将两个字形相似的联系起来记,但注明他们两者的区别等。

小学生的有意注意的时间短,小学生粗心大意而导致了错别字的产生。有意注意的维持依赖于在从事某项活动时加深对活动的理解。要清楚地了解活动的具体任务,不断组织自己的行为,运用自我提醒和自我命令。排除外界的干扰创造习惯的工作条件。因此我们通过让小学生理解书写正确的规范字的重要性,让学生深刻地感受中国方块字的字形美,培养小学生具有写正确、规范、工整的字的兴趣,来延长小学生有意注意时间,从而减少错别字现象的产生。

当然,错别字现象的解决策略还有很多。如老师帮学生建立合理正确的字型建构模式,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等。在此就不做阐述了。

参考资料:

 1.苏立康主编,王鸿莲副主编:《小学学科教学轮》, 科学出版社 1998年版

 2.邵瑞珍主编,皮连生副主编:《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7年版

 3.黄希庭著:《心理学导论》,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1年版

 4.骆伯巍著:《教学心理学原理》, 浙江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