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常常遇到有些学生不喜欢写作文,觉得作文无话可说,无事可写,一听说要写文章就皱眉头。我认为学生存在这种情况主要由于以下几点原因:

(1)学生从三四岁开始上幼儿园,再到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一直囿于校园,生活面窄,再加上家长忙于工作,带孩子外出参加有益劳动的少,因此学生对许多事情是亲身体验少,道听途说多,导致写作素材贫乏,于是写作时常“思想空白,无话可说”。

(2)现在孩子生活条件优越,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造成了不少学生在溺爱与享受中变得情感冷漠,只在乎别人对自己是否付出了,而从未考虑自己为别人付出了多少,不懂得关爱他人,珍爱他人的劳动果实,对弱者不是同情而是疯刺,因此写文章缺乏真情实感。

(3)学生一直处在被人照顾之中,对周围的事和人缺乏观察和了解,不善于捕捉写作素材,对周围的小事视而不见,写作时找不到素材,而只会凭空编造一些莫须有的内容,于是作文无话可说,只好“人云亦云”。

(4)班上学生数额较多,教师批改时无法针对学生作文存在的问题面授技艺,只能靠着几行字的提醒,而学生有时根本看不明白,有时甚至不看,修改也就没有了目的

教师应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让学生消除对写作文的恐惧感,继而产生兴趣,乐于作文,善于作文呢?我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的:

一、让生活为作文提供写作素材。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之不尽。”教师应引导学生打开生活宝库的大门,引导学生发现生活素材,并充分利用生活素材进行写作。双休日时经常布置学生写日记,可有的学生总是苦于没有内容可写,有的学生家里有个小弟弟,于是日记就有内容了,这个周写弟弟,下个周还写弟弟,而且每个周都要对弟弟进行外貌描写,看得我都把他的弟弟给背下来了。于是我要求学生观察周围的事,尽量写班级发生的事,可双休日回来,学生的日记还是没有改变,我经调查,原来学生觉得同学间没有什么事发生。一次我发现班级的笤帚在教室后面躺了一地,有的已经身首异处,我想这既可以成为是一篇好的写作素材,又可以教育学生,我把笤帚拿到讲台前,问:同学们看看我们班的笤帚怎么啦?有的同学马上说:“学校买的笤帚不好。”我说:“学校买了同样的笤帚,分给每一个班级,为什么就我们班的不好呢?难道学校专门拣了一些坏的给咱们吗?再者笤帚拿回来时,老师用心扎了一下,自认为扎得挺紧的,可现在也开始脱落了,这又是怎么回事呢?”一时学生开始议论开了,有的说,我看见前几天XX打扫卫生时,拿着笤帚打闹。有的说,我看见XX和XX在打扫卫生时,两个人拿笤帚当枪用;还有的学生拿着笤帚当吉他弹……一席话说得有的同学低下了头,我又说:“看看笤帚正在看着你们,想想它们在向你诉说什么?”同学们又开始发表自己的意见。“听同学们说的多好啊,这个周我们就把这件事写下来,相信同学们一定会写得很好。”星期一当我打开同学们的日记本时,果然一篇篇精彩的文章映入眼帘。我借机告诉同学们:“真实”的作文素材就在身边,从自己的生活写起。只要平时学会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并通过随笔、日记等形式,随时随地把观察所得记录下来,存入材料库里,写作文的时候就有“米”可“炊”,不再“材料用时方恨少”了。

二、让书籍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人们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诌”,杜甫诗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是很有道理的,作为学生,只有多读,才能开阔视野,才能有所借鉴,读是写的先导和基础。我也发现班上作文写得好的同学,大多数都比较喜欢看书,而且看书的内容比较广泛。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多看适合他们年龄的各种书籍。无论是诗歌、寓言、童话还是小说,无论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无论是文学读物,还是科普读物,也无论是中国作品,还是外国作品,阅读的内容和范围不作限制,越广泛越好。并要求学生把好的名言佳句摘录下来,随时积累写作素材。并定期开展读书交流会,把自己读到的好书向同学推荐,把自己的读书心得与同学分享,让同学把自己的书在同学间传阅,我告诉学生,你有一本书,跟两个人交换,你就有了两本书,如果跟我们班上的五十六名同学交换,那你就应该有了五十六本书,同学们听了都大为吃惊。在学习了《读书》一单元后,我借着课文的内容大力向学生推荐书籍,也经常把自己从书中读到的好的故事讲给同学听,并在班级鼓励学生进行“阅读天天记比赛”,定期将好同学的读书记录向同学展出,让同学轮流把自己从书中学到的好词佳句、句段名篇在班上展出,并鼓励学生积极背诵。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大大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我相信学生的写作水平也必定会随之不断提高。

三、让修改成为学生进步的阶梯。

《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教师批改作文要讲求实效,要看到学生的进步,加以鼓励,适当指点,并逐步指导学生修改自己的作文。”可见在教学中除了要重视教师批改作文的方法改革外,还要十分重视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使他们教人教己。只要学生养成了“自己改的能力,这是终身受用的”,这是叶圣陶老先生语文教学思想“教是为了不教”在作文教学中的体现,所以教师必须让学生养成自改作文的习惯和能力。一方面让学生明白“好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道理”,提高他们认真修改作文的自觉性;另一方面学生经常是看不到自己文章的不足,找不到修改点,而老师又不能每一本都做到面批,于是我们选择了学生互相批改作文的方法,在互换时,我把好学生的作文交到差生手里,让差生的作文好学生来批,一是为了让差生能多读优秀的文章,发现自己文章的不足,另一方面好学生在批作文时,随时发现差生作文中的不足,能随时指出,使差生知道修改时应该从何下手。在修改作文时,我也让好同学主动帮助差生,这样差生在好同学手把手的指导下,有针对性地修改自己的作文。久而久之,学生有了修改作文的兴趣,也掌握了一定的方法,自然也养成了一定习惯,作文也会逐步进入轨道。  总之,只有促使学生驶上爱上作文之路,学生才会乐于作文、善于作文,不断提高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