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的课内小练笔是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重要方式。常见的做法是,从课文中领悟规律,掌握写法,外向迁移写作片段或文章。这种练笔受到训练时机的严格制约而不宜随机进行,因为写的内容五花八门,若随时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进行,势必横生枝节,影响课文的内在气势和神韵,转移课文特定内容所激发的学生情感,破坏教学过程的流畅性,因此只宜在阅读教学的最后阶段或其他时间进行,局限性显而易见。有没有一种宜于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随机进行的练笔呢?答案是肯定的。就文取材、一箭双雕的小练笔就是。顾名思义,它是以课文内容作为写的素材,把语言形式的运用和课文内容的理解有机地结合起来,彼此交融,和谐运行。

从语言形式的来源来看,这种就文取材的小练笔有两种基本类型。

1.语言形式源于本文。

在学生理解、领悟课文内容和语言形式之后,让他们运用刚从文中学到的某种语言形式,去转换、丰富、发展课文内容。如,教《太阳》,通过前两个自然段的学习,学生明了课文说明太阳的远和大两个特点时,运用了列数字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以及运用这种方法的好处,学习第3自然段时,就让学生写一段话,在课文已经运用列数字的方法的基础上,加进作比较的方法来说明太阳的热。于是学生写道:“太阳会发光,发热,是个大火球。它的温度很高,表面温度有6000摄氏度,中心温度估计是表面温度的3000倍。我们平时所见到的能够把万物化为灰烬的熊熊大火,温度不过800摄氏度左右,太阳表面的温度大约是它的7.5倍,就是钢铁碰到它,也会变成汽;太阳中心的温度则是大火温度的22500倍左右。”

2.语言形式不限于本文。

语言形式不拘,可以单独运用过去学过的,也可以综合运用。如,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教《再见了,亲人》时,针对课文内容特点,设置了这样的训练情境:“既然是话别,就应是双方的,但课文只写了志愿军说的话,此时,朝鲜人民会说什么呢?如果你是大娘、小金花、大嫂,听了志愿军说的话,会说些什么呢?现在我想把你们分为三组,各组分别以大娘、小金花、大嫂的身份,写一段向志愿军告别的话。”

从练笔时语言形式的学习和运用与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和领悟的关系来看,宜于课内随机进行的小练笔,常见的有以下形式:

1.提炼内容。

要求学生用一定的语言形式,提炼概括课文的内容,以此加深理解,并获得语言运用的训练机会。

2.活化形象。

抓住课文中那些高度概括抽象却与中心密切相关的词语,让学生展开想象,通过练笔把它还原成具体可感、触手可及的鲜明形象,以便让学生从另一个侧面深化对课文的感悟和理解。《詹天佑》里有一句话:“消息一传出来,全国都轰动了,大家说这一回咱们可争了一口气。”其中“轰动”一词比较概括和抽象。特级教师黄桂林老师这样引导:“轰动”是一种什么样的场面?如果你置身于这一场面之中,能具体描述出“轰动”的情景吗?学生有的描述:消息一传出,顿时,大街上彩旗飞扬,歌声震天,人们奔走相告,欢呼雀跃……有的描述:消息一传出,村里的男女老少,欢聚在一起,老人捋着胡须笑,孩子乐得拍手跳,青年男女乐得边歌边舞……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