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题内容简介

我校课题组在2009──2010第一学期对科教板四年级教材中溶解单元的《溶解的快与慢》一课进行了研究,先后在同年级的八个实验班进行试教。在实验中我们发现同一课题采用不同的教学设计进行教学,其效果不同,有时也能达到异曲同工。

在课题实验中我们课题组全体老师团结一致,分工搜集资料,共同研究教材,共同备课,共同参与教学设计,然后由一位老师执教,其余教师听课,课后立即展开讨论,针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研讨解决的方法。从分组实验材料的准备到分组实验的组织,以及教师教的内容和方法甚至每一句话,一一改进,设计出下一节的教学方案,再进行下一个班级的课堂教学实验。如此反复,逐步形成了两种比较成熟的教学设计,现在呈现于此。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知道搅拌、用热水、把要溶解的物体碾成粉末可以加快溶解。

2.初步学会用对比实验的方法,探究影响溶解的快与慢的因素,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3.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什么叫溶解,哪些物质能在水中溶解,以及100亳升水能溶解多少食盐基础上,初步学习用对比实验的方法探究影响物质在水中溶解速度的因素。教材中前两个实验以食盐为溶质,后一实验以水果糖为溶质,这样学生的思维出现了跃,为此我们经过研究与实验,最终发现用沙糖与冰糖为实验的溶质较好地把三组对比实验串成用最短的时间做一杯糖水的方法的探索与研究。这样全节课从一个实际问题开始,通过三组对比实验展开探究活动,形成系统的科学概念。

四、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本单元前面几课的学习对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现象已有初步的认识,并在实验中已经在不经意间运用了搅拌的方法来加快溶解,在生活中学生也知道用热水来沏板兰根或糖很快就能溶解,在拌菜时为什么用细盐而不用大盐粒呢?从中可以猜出细盐溶解的要快。但这些仅是学生的经验,或者说仅是一种前概念。这节课要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通过自己设计的对比实验来进行科学探究,从中得出科学的结论。因此本节课的重点就在于指导学生进行对比实验的设计与操作并从实验数据的分析中得出科学认识,再综合运用于生活,使学生从中体验科学能改变生活,提升学生对科学以及科学课的认识。

对比实验对学生来说是初次接触,而本课的对比实验材料需要很多,当学生面对这些材料,亲自动手操作时往往忘了对比的条件,造成实验操作的混乱,以致教学失败。

为使学生真正学会对比实验的设计与操作,我决定采取由扶到放的教学策略,使三个对比实验各有训练重点,步步为营扎实推进。

另外使材料结构化,组织有效的小组学习来完成教学任务是另一教学思路。

五、分组实验材料

2500ml烧杯2个,水瓶4个,保温杯1个,回收小水桶1个。

六、教学过程

设计一

从扶到放,走向自主探究

(一)提出探究的问题

1、今天我们继续研究有关溶解的问题。糖在水中能溶解吗?

2、教师取杯,倒水,放入块糖,问:糖溶解了吗?(生答没有。)

3、你有什么办法让它在水中溶解得快点儿?预计学生的回答可归集如下:

生1:搅拌(板书:搅拌)

生2:加热水(板书:热水)

生3:把糖捣碎

师引导:把糖捣碎。其实糖变怎样了糖的什么?

教师用小锤子将一块水果糖捣碎。

使学生发现糖碎了,颗粒小了(板书:颗粒小)

4、这三种方法真的能加快溶解吗?这节课我们就来用实验的方法来一一证明。

(二)研究搅拌能加快溶解

1.设计实验

提出出问题引导讨论:怎么用实验验证搅拌这个方法能加快溶解呢?并能让大家明显地看出搅拌确实能加快溶?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我们要准备两个杯子,为便于区分我们把其中一个定为1号杯。另一个为2号杯。两个杯子都取150毫升的水,加入一样多的糖,也就是一份,然后一杯搅拌,一杯不搅拌。猜想:搅拌的溶解快,不搅拌溶解的慢。

同时完成如下板书:

取水  加糖  搅拌  猜想  实验后

实验杯  1号杯  150ml 一份  √  快

对比杯  2号杯  150ml 一份  x  慢

强调:水都取150ml就行了吗?还要注意什么?(都取凉水,温度一样。)

(学生初次接触对比实验,对实验设计比较陌生,因此在此采用扶的教学策略。即用集体讨论与师生讨论相结合的方法,以便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2.认识对比实验

在科学中我们称这样的实验为对比实验(板书:对比实验)

1、我们将两个杯子对比一下,哪儿相同?(使学生发现两个杯子都取150ml的水,而且都是凉水,都加入一份糖。)

师标注 :相同条件

2、这两个杯子有什么不同条件?

(学生能发现一杯搅拌,一杯不搅拌)

师标注 :不同条件

3、师我们要验证搅拌能不能加快溶解,所以就把搅拌的这一杯称为“实验杯”(板书)不搅拌的这一杯称为“对比杯”(板书)

(对比实验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概念,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在这里给学生的定义,是一个过渡性的定义。这里的过渡体现在没有给出对比组与实验组的概念,而是结合本实验把“组”变成“杯”,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降低了难度。没有给出控制变量与变量的概念,而是结合本实验让学生比较两杯的相同与不同。又一次降低了难度。纵观整个教学过程,本概念的给出起了一个过渡的作用。如果不给,则学生的操作与汇报交流都会出现混乱的局面。给出概念后学生就能在第一个实验基础上顺利完成后面的两个实验,并使学生对对比实验这一概念以及实验设计与操作有更加深入的理解与认识。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