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的确立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教学目标起引领课堂教学活动的作用。品德与生活(社会)教材具有开放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实现了从文本“偏重道德认知目标”,到旨在让学生更好的“过道德生活”的多维目标的转变。在教材上和教学中努力实现各学知识的整合和融合,在同一的话题中往往会体现多重目标要求的综合。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实施建议”中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全面把握目标,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从而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

在具体实施实课堂教的学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由于每一个话题有多重的教学目标,教学时每一个课时的目标过多、过大、过少、过偏等情况,从而使学生不能在课堂教学组活动得到应有的体验和感悟,导致完不成教学预期的目标,教学活动时效性差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课堂目标过多、过高,课堂教学落实不了,学生没有获得体验。

一位教师在教学人教版二年级上第二单元《秋天的节日》这一主题的时候,确立的一课时的教学活动目标为:1.了解一些中秋节的知识,体验节日的快乐,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2.了解一些与月亮有关的科学知识,初步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激发对科学探究的兴趣。3.在尊老、敬老的节日里获得对传统文化的美好体验,教育学生以实际行动关心老人、尊敬老人。

在课时活动目标的指导下设计了三个课堂教学活动分别是:“谈中秋”、“说月亮”、“话重阳”。活动一:“谈中秋”,从唱《月饼》歌引入中秋节,然后观看是解放军守卫边疆生活图片谈感想。活动二“说月亮”,观看有关部门月亮的知识图片,讲解月相变化等。活动三“话重阳”,看尊老敬老活动的有关录像,看尊老敬老的公益广告,唱《常回家看看》等。

本节课由于教学目标多,教学的时候,顾及到目标却没有顾及学生,学生一直在教师的率领下唱、看、听,完成一项又一项的活动。看似学生在活动,但学生是教师教学活动的配角,学生在配合教师把一系列活动展示完毕。学生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整个教学活动学生没有充分展示、体验和研讨的时间和空间,学生不能就“秋天的节日”一个生动的话题,联系自己实际,展开讨论、展示节日的相关素材、深化感受,获得较深刻的体验和感悟,实效性差。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