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一些中学语文教学改革方面的问题成为新闻媒体炒作的热点。对于这些问题广大教师有必要予以关注并进行深入的思考,而不是被其误导以至误入歧途。

“国学”不能取代语文教育

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近年来推出的“百家讲坛”栏目,将节目定位在“具有中学以上文化程度”的观众。与此同时,国内各地出现了各种不同形式的国学班,许多中小学也开办了所谓国学课程,《民国中小学课本》、《国学小书院》等书籍也随之畅销。

国学的概念相对宽泛,琴棋书画都可以纳入。国学班被称之为“私塾”的复活,在全国各地均有相关报道。例如,号称天价国学班的陕西宝鸡凤鸣学堂、 7名家长集资百万建起的汉中蒙正学堂,都以穿汉服和背经典著称。对于这些国学班,教育界内外看法不一,有人认为是文化情感的回归,有人称之为个性,有人斥之为作秀。还有的办学者认为“四书五经”可以取代当下的语文教育,而其中涉嫌违规收费的一些国学学堂现在已被当地教育局叫停。

在我看来,严格意义上的“国学热”是一种传统文化情感的回归,家长或者教师让学生背诵《三字经》、《弟子规》,目的在于增强孩子对传统文化的情感认同。但是现代语文教育不应当开倒车,用私塾的方式教育现在的孩子并不是一种先进的、值得提倡的教育理念。

课文“大换血”是否必要

新世纪以来,伴随着新课改的进程,“人教版”语文课本一统天下的格局被打破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语文出版社等出版社开始出版语文实验教材,而其中一些课本中文章的增删经常引起公众的关注。

2010年9月,编剧刘毅在其微博上发帖称“开学了,各地教材大换血”。他列举了20多篇“被踢出去”的课文,比如《孔雀东南飞》、《药》、《阿Q正传》、《背影》、《狼牙山五壮士》、《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朱德的扁担》等。其中涉及多篇鲁迅的作品,刘毅将这种现象称之为“鲁迅大撤退”。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