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才是主角,主体,教师要尽可能地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促进他们自主学习,把机会留给学生,把愉悦还给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现结合本人的教学实际谈一些认识:

一、 创设问题情境,促使主动参与。

心理学研究表明,恰当的问题情境能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诸如生活情境、动画情境、游戏情境……把学生引入到情境中来,使学生意识到问题的存在,从而开动脑筋,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例如:教学“画圆”时,教师向学生指出:“谁能用一支粉笔徒手画圆?”两位很自信的学生上台后却在全班学生的嬉笑声中宣告失败。另一位同学上了黑板,用两手指捏粉笔,将大拇指按住黑板固定,一旋转便画出了一个标准的圆。学生们感到惊奇、激动。教师再组织学生展开互相质疑活动,学生一下子便受到启发:因为大拇指按住黑板没动,捏粉笔的两指和大拇指间的距离也没有变,从而探索出了画圆的两个要素:定点(圆心)和定距(半径)。问题使学生产生好奇,从而开动脑筋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计矛盾冲突,促使主动发展。

“学起于思,思起于源”。针对学生的好奇心理,教师通过巧设矛盾冲突,制造悬念,使学生产生跃跃欲试,急于知道的迫切心理。“矛盾冲突”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的“催化剂”,是创造的火种。层层地设疑,制造矛盾,不断地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是促使其主动参与、大胆探索的一把金钥匙。

例如:在教学“面积单位”时,教师通过比较平面的大小,设计了一系列矛盾冲突: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差异明显的,可以直接观察出大小;如果不明显,不易观察,那该怎么办呢?(重叠)如果不能重叠呢?(数方格)如果格子大小不一样能比较吗?不能比较又怎么办?每解决一个矛盾,就向目标逼近一步,最后想到必须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才行。这样便自然地引进了面积单位。这样,不断揭露矛盾,不断解决矛盾,使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探索之中,体现了学习的主体性,培养了自主意识。

三、指导学生操作,促使主动实践。

儿童的思维离不开实践活动,操作学具是智力的源泉,思维的起点。波利亚曾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在课堂教师要提供机会,指导学生操作,在操作中看到自己的创新成果,并主动的获取知识。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