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合约中还要明确分工。不少实验教学,学生只是形式上的坐在了一组,由于没有合理的分工,随意性很大,有一部分学生根本没有参与进来,成了旁观者。分组实验教学,应让所有学生参与进来,通过制定实验计划、准备实验器材、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归纳实验结论等,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掌握实验的方法和技能,获得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各小组要有合理的分工,包括实验员、材料员、记录员和汇报员等(具体分工一般每周轮换一次),在实验时,各司其职,各尽所能,最终达成合作学习的目标。

二、问题情境真实化

“真实的问题”是指必须与儿童生活直接相关的问题。构建真实的问题情境,有助于儿童发现那些对他们个人来说是真实的挑战,从而促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尤其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问题必须是真实的或者能够想象的,这样才能真正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教学《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这一课时,如果教师直截了当地说:“今天我们要将食盐和水分离开来。”学生会觉得比较突然,也不大感兴趣。而如果上课开始教师能够拎出一大桶食盐水,告诉大家这是上节课教学《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用过的材料,里面足足有一大包食盐,该怎么处理它?学生肯定会说倒掉太可惜了,教师可以追问:“有没有好的办法将食盐从里面分离出来?”学生自然会提出各种方法,热情高涨。

由于在学校教育中,学生与生活中很多现实问题隔离,学生缺乏见识实际问题的机遇,教师必须让他们经历将来会成为他们问题的情境。所以,任何教师要善于发现那些对学生来说是现实的,同时又与所学课程相关的问题。发现那些对儿童真实的挑战,为他们提供应付这些挑战的机会,正是为他们构建真实的问题情境的初衷。

三、准备材料精细化

“材料引起学习,材料引起活动”,在分组实验教学中,教师为学生提供合适的的学具材料是学生开展实验活动的基础和关键。材料的选择首先要注意科学性,搭配要精当,这样学生操作起来才会得心应手,观察方便,现象明显,实验效果才会好。其次要注意材料的趣味性,要选择结合儿童好玩的特点,要能引起学生探究的热情,这样实验才能吸引每个孩子的注意力,让孩子看得仔细,学得开心。材料的选择还要注意结构性,即提供的材料在使用时能揭示自然现象间的某种关系,教师根据学习内容的需要,研究材料的特点,选择那些与揭示科学概念有关的、有吸引力的、安全性强的、并适合儿童自行探究的有结构的材料。

上一页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