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苏教版第28-29页

一、教材简析:

斜面是最简单的机械之一。在日常生活中,为达到省力的目的,我们经常看到有些物体在斜坡上向下滚动,或用斜面把物体往高处搬运。但同样的物体,在不同坡度的斜坡上滚动时,有的滚得远,有的滚得近。圆柱形物体从斜面上滚下的距离,不仅与斜面的长度有关,而且跟斜面与地面所成的角度有关。教材安排的这次实践活动,就是让学生用实验的方法获得数据,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发现斜面与地面成怎样的角度时,圆柱形物体可以滚得远一些。

二、问题提出:

物体从斜面上滚下的距离,不仅与斜面的长度有关,而且还跟斜面与地面所成的角度有关。当斜面长度一定时,斜坡与地面成什么角度时,物体滚得远一些呢?所以要通过实验来了解。

三、活动目标:

1、通过探究活动,经历思考、实验、数据的收集、整理和计算的过程,发展探究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形成积极探究的心理倾向。

2、综合应用有关角的度量、统计和计算的知识,体验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实验方案和小组间互相交流实验方案,培养向他人学习,与他人沟通和交流的习惯。感受合作的快乐,动手实践的乐趣。

四、教学重点:准确摆出木板与地面的角度,测量出每次滚下的距离。

教学难点:合理处理数据,填完表格,得到结论。

五、实验方案:

由于斜面与地面所成的角度有很多,不可能一一去测量,因此可以选择比较常见的几个角度去测量,再推出整体情况,也就是由局部推算整体规律的实验研究方案。

选择不同的具有代表性的角度去进行测量记录每次的测量结果。选择斜面与地面成15度、30度、45度、60度、75度进行测量,各小组自己选择一个角度进行实验。

认真统计实验数据

选择斜面与地面形成的角度后,记录实验的数据,进行整理后,然后计算出所记录每次物体到地面后滚动长度的平均数;然后再换角度,再次计算出平均数,这样重复收集数据。

得出实验结论

比较每次求出的平均数,对比观察说说各自的发现,从而得出斜面与地面大约成多大角度时,物体在地面上滚得远一些。

六、实验用品:

40厘米长的木板,量角器一个、圆柱形物体(纸筒)一个、卷尺一把、记录纸、笔、砖块、小垫片惹干、硬纸板惹干张

七、教学准备:数学课件:自制的相关滚动的动画,以及生活中的楼梯、桥梁、滑梯、滑雪场相关图片。

八、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促思

1、师:(电脑出示汽车图)这是什么?我们怎样能卸下汽车上的油桶呢?(教师点击电脑出示滚动图)这样滚动有什么好处呢?真聪明!

生:这是一辆装满油桶的汽车

生:找几个人搬下来;生2:先铺一块木板,把油桶放倒滚下来……

生:省力、方便

2、师:老师还有一个问题想问问你们,(点击林场图)你们知道森林里的伐木工人经常用什么方法将山上锯下的原木运下山的呢?

生1:用汽车运

生2:从山上滚下来

对了,他们经常运用滚动的方法将山上的原木运下山。(点击滚动图)

3、师: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利用到物体在斜坡上滚动的方法,这样既省力有方便。老师这里也做了一个滚动的实验,你们看。(点击出示滚动图)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第二次比第一次滚得远。

生:第二次的斜坡和地面的角度大了。

师:那么你认为物体怎样才能滚得远呢?与那些因素有关呢?

生1:与斜面的长短有关

生2:与斜坡的角度有关

生3:与圆柱体的轻重有关

生4:与地面的平整程度有关……

还与圆柱形物体的重量、滚动的高度、木板的角度、地面的光滑度……等等

师:今天我们只讨论在同一高度,同样的圆形物体在不同坡度情况下滚的远近。为了使实验的数据,更具有可比性,所以我们同一组的同学在实验的时候要采用同一的标准,如:在同一块地面上用同一个圆柱形物体,从同一个高度来进行。

(设计意图:从生活中常见的情境作为本课的切入点,激发学生想知道的求知欲。)

4、那么,你想不想知道斜坡与地面成什么角度时,物体滚动得最远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怎样滚得远》。(板书课题)

斜坡与地面成什么角度时,物体滚动得最远呢?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了解。(板书:实验)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想象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有些物体在斜面上滚动下来的生活实例,提出实验假设。学生提出了假设,悬疑激趣,引导学生亲自动手来验证得出结论。让学生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还可以树立学生实事求是、严谨求学的科学态度。)

(二)操作明理

1、全班同学在老师指导下完成斜面与地面成15度角的斜坡时,物体滚的远近。

①搭建斜面与地面成15度角的斜坡。

由两名同学合作完成,一名同学用量角器在硬纸板上量出并剪下一个15度的角。然后竖着在地面上放好,另两名同学将木板按这个角度平放好,再在下面放好砖块,搭建好一个与在面成15长角的一个斜坡。如下图1。

②将纸筒轻轻放在斜坡的顶上。图2

③让纸筒自动地往下滚。图3

④等纸筒物体停止滚动后,从木板的底部开始量出物体在地面上滚动的长度。图4。并记录在表格中。

成15度角斜坡滚动的距离

次数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平均长度

长度(厘米)

重复做3次,记录下每次物体滚动得到的长度。由于物体滚动的长度每次都有差异,我们把3次的平均数做为15度角的物体滚动的长度。

提醒学生注意:每次纸筒放在板上的位置要固定,手不能用力,要让纸筒自然往下滚动。

(设计意图:示范是为了让学生更加明白实验的程序,并在示范的过程中强调需要注意的问题:斜面搭平稳,角度调整准,滚动莫去推,测量成直线,记录须真实,计算求平均,分工要明确,合作能成功,从而保证学生在自主操作时能够正确进行操作计算)。

2、自主操作,统计数据

把斜面换成30度、45度、60度、75度的角,再按照15度角的实验步骤再做一遍,填写统计数据。各小组任意选择一个角度进行实验,并记录下实验结果。

观察统计表中的数据,得出结论。

成15度角斜坡滚动的距离

次数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平均长度

长度(厘米)

成30度角斜坡滚动的距离

次数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平均长度

长度(厘米)

成45度角斜坡滚动的距离

次数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平均长度

长度(厘米)

成60度角斜坡滚动的距离

次数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平均长度

长度(厘米)

成75度角斜坡滚动的距离

次数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平均长度

长度(厘米)

注意事项:引导学生体会为什么要反复实验求平均数。平均数最接近准确的滚动距离。

3、讨论释疑,得出实验结论

并不是木板放得越高(既斜坡的坡度越大,)滚得越远。坡度越大,向下的冲击力就越大,反而影响它向前进,坡度应该适中,才会滚得远。当坡度大约是45度角时滚得最远。

(设计意图:整个实验过程通过反思问题的提出、实验的展开、结论的获得,让学生建立彼此尊重、平等对话、相互协作的合作平台。实验活动之后的汇报交流,是全课的重点,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让学生主动经历从多种不同结果、事实中发现规律的过程。即经历了从变化量当中发现不变量的过程。结论的不同可以让学生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课堂,引发学生更深层次地思考,激发他们内心深处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四)阅读“你知道吗?”

谈话:斜面在生活中应用广泛,课本P29页,“你知道吗?”介绍了另一种形式的斜面,请大家阅读。

学生阅读后提问:“你知道吗”介绍的是什么斜面?你从中获得了哪些知识?

活动延伸

师: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在生活中有许多的运用,大家看。

1、电脑出示你知道吗?

我们平时走的楼梯好像一个斜坡。如果我们在楼梯上铺一块木板,那么从侧面看木板与地面会形成一个角。

比较两种楼梯,你发现了什么?

生:当木板与地面的角度较小时,楼梯显得平缓,但楼梯占地的面积要大一些;当木板与地面的角度较大时,楼梯的占地面积就小一些,但楼梯显得较陡。

2、电脑出示大桥图

师:引桥为什么这么长?

3、电脑出示滑梯图(坡度小和大)

师:看了这两种滑梯你有什么想法或建议?

4、电脑出示滑雪场。

师:滑雪场为什么要设计出坡度呢?

(设计意图:本环节进一点让学生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道理。让学生更深的理解本节课内容在生活中的运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五)活动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们(你们小组)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你觉得有困难的是……?在这堂课上你可以向谁学习?学生自由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