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一些测量活动,掌握简单的室外工具测量和估测的方法,并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让学生在测量活动中增强自主参与意识,获得成功的体验,体会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激发学习兴趣。

重点:

介绍步测和目测的方法。

难点:

在测定相距较远的两点间的距离时,如何利用标竿在地面上测定直线,再量出两点间的距离。

关键:

重视不同数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不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测绳、标杆,卷尺。

知识点:

步测和目测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平整土地、兴修水利、架桥铺路、建造房屋前测量土地的场景。

2、谈话:看了这些情景图你知道了什么?说说有哪些测量工具?逐渐出示标杆、卷尺、测绳,指导学生认识这些测量工具。

3、谈话:如果我们要测量出教室的长是多少米?要用什么工具测量?如果要测量出学校操场的长是多少米,又会怎样测量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些问题。(板书课题)

二、组织测量活动

1、用工具测量两点间的距离。

(1)课件动态出示两点之间测定一条直线的方法。

(2)小组讨论:他们是怎样在两点间测定直线的?

(3)汇报交流。

可以先在两个端点位置(也就是两点)各插一根标杆,再在两个端点之间每隔一段距离加入一根标杆。

提问:怎样才能使这些标杆在同一条直线上呢?(要隔着点标杆向点标杆所在的方向看,如果点标杆挡住了所有的标杆,这些标杆就在同一条直线上。)

用标杆在两点之间测定一条直线后,怎样测量两点之间的距离呢?(用卷尺或测绳分段测量,再合计出总长度。)

(4)室外操作。

用测量工具测量操场上两点间的距离。

①宣布测量小组,指定组长,明确要求,提出评比条件。

②教师带领一个小组做示范。结合具体步骤讲注意事项,如标杆必须立直。让学生随着分段测量,把有关数据填入记录单。

③各小组分别选定目标,测定直线,量出距离。教师要注意巡视指导。

④总结评比。

⑤小结。提问:测定较远的距离时,要先干什么?再干什么?如何测定直线?

2、学习步测。

谈话:我们已经学会了用测量工具来测量两地之间的距离,当没有测量工具或对测量结果要求步十分准确时,也可以用步测何目测的方法。

(1)让学生阅读课本第61页有关步测这一段话。

(2)提问:测定步长时,为什么同一段距离要走3次?怎样计算平均步长?为了测得比较准确,走的时候应注意哪些问题?

(3)谈话:为了测得比较准确,步行时要按照平时迈步的大小,迈步要均匀,防止步子忽大忽小,向前走时,尽量沿直线行进。要记准每次走的步数,根据三次走的步数,算出平均每次走多少步,再根据这段距离的长度和每次的平均的步数,求出走一步的平均长度。

(4)各自测算自己的平均步长。教师先在操场上测出40米的一段距离,让学生用均匀的步子走3次。根据结果,完成下表。

(5)步测学校操场的宽。

学生各自步测计算,再集体用工具测量,检验步测的准确程度。

3、学习目测。

(1)导入:战场上解放军战士对敌射去或投弹时,要确定两地的距离,能不能用卷尺去测量?能不能去步测?这时就要用目测,目测就是通过观察来估计两点间的距离,目测在实际生活中有很大用途。

(2)学习目测的方法。

①设标。用卷尺量出50米的一段距离。每隔10米分别插上标杆,

①让同样高的五名学生分别站在10米、20米、30米、40米、50米的地方。练习目测固定距离。

全班学生站在起点处观察相距10米、20米……远的人和标杆的大小,体会距离的远近。

②估测。去掉标杆和人,让学生估测10米、20米……距离。

③观察课本第61页图片,帮助学生了解相隔100米、200米,500~600米、700~800米处人的大小和轮廓。

④谈话:目测时,有时受地形影响会造成错觉。如开阔的地方,容易把长距离估测得偏短;狭窄的地方,容易把短距离估测得偏长。因此,需要反复练习,长期积累目测经验。

(3)组织目测活动。在操场上选两个固定点,让学生目测它们的距离,再用测量工具量出这段距离,看一看目测的结果与实际结果相差多少?

三、全课总结

1、提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谈话:放学回家是,目测从某一个地点到你家的距离,再次测一下加以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