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父母,只关心给孩子买吃、买穿、买玩具,对孩子的发问却不当回事。有的父母,开始时可能还挺高兴地回答,夸奖孩子聪明,但当孩子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追问下去的时候,便不耐烦了,要么漫不经心敷衍搪塞几句了事,要么干脆厉声斥责孩子“罗嗦”、“讨厌”、“烦死了”,结果吓得孩子不敢再问。这样,孩子可能就真的不再问了。但他们的求知欲望将会消失,对周围的一切也将失去探索的兴趣,幼儿的这种求知的火花一旦熄灭,再想重新燃烧起来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家长一定对孩子提出的问题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耐心、认真地给予解答。高尔基曾经说过:对于儿童的问题,如果只回答“等着吧,长大了就会懂”——这等于打消儿童的求知欲望。明白易懂的回答儿童的问题,是一种很高的艺术,需要小心谨慎。

那么,怎样正确对待孩子的提问呢?

1、要认真严肃地回答孩子的问题,无论孩子提出什么问题,都要重视,都要非常慎重地对待。回答要准确易懂,要认真斟酌,切忌把错误的东西和模糊的概念教给孩子,如果遇到自己也答不上来的问题,不能马虎应付,更不能欺骗孩子,可以对孩子这样说:“世界上的知识很多,有些爸爸妈妈也不懂,等我们查查书、问问别人,再告诉你,好不好?”这样既没有使孩子失掉信心,也没有压抑孩子的积极性,反而告诉他知识是无止境的,要养成向别人请教的好习惯,懂得好学好问就会获得知识。

2、要形象、具体地回答孩子的问题。幼儿的思维水平还比较浅,所以在回答问题时,要充分考虑孩子能否接受这一前提,形象浅显地回答,最好再穿插一些生动形象的比喻,使孩子既听得懂,又乐意听。

有时,孩子会提出一些自然科学常识方面的问题,家长不妨通过观察事实或做小实验来进行解答。因为孩子随着思维能力的发展,产生了进一步理解事物之间关系的要求。比如,有个小孩问母亲:“为什么夏天穿浅色的衣服,冬天穿深颜色的衣服?”这位母亲告诉孩子,这是因为浅色的衣服比深色的衣服吸热少,所以夏天穿浅色的衣服凉快些,冬天穿深颜色的衣服暖和些,孩子又问:“怎么知道比深色的衣服吸热少?”这时母亲边让孩子分别与白色布和黑色布包两块大小完全的冰块,放在太阳底下晒,然后让孩子看看哪个包里的冰块化的快,这样,即可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又可以生动、直观的回答孩子提出的问题。

3、如果孩子提出的问题,经过启发,能自己回答,此时,家长就不要包办代替,哪怕多花几分钟,也要启发孩子自己去想。特别对稍大一点的孩子,这样做,有助于养成孩子动脑子想问题的好习惯。比如,当家长和孩子坐汽车时,孩子问:“树为什么往后跑?”家长可以反问:“树会不会动?”他回答:“不会动。”等车子停了,家长再问:“树还跑吗?”孩子一定会说:“不跑了。”他再回想一下就会明白,汽车往前走,开得快,所以产生“树往后跑”的感觉。这种边讲边问的方式能帮助孩子“开窍”,提高他对事物的观察能力和认识能力。

4、除了积极、认真地回答孩子的提问外,还要启迪孩子的心智,引导孩子提问。随着智力的发展,对孩子的提问,不应老是停留在“是不是”、“叫什么”上,也不能消极地等待孩子提出“为什么”,而要启发、引导他们提出一些“为什么”的问题。因为随着孩子接触的环境不断扩大,他们面对地不是具体的个别事物,而且是各种事物和现象之间的不同关系和联系。可见,尽管好问是孩子的天性,但问题的内容和程度的不断加深,则取决于成人的启发和教育了。

孩子心灵的问题,通常是以良种方式表现出来的,一种是语言上懂得,如上面所说的探索性发问。另一种是行为上的,如家长给孩子买了架直升飞机玩具玩,他的小脑子就“转”开了:“咦!真好玩哪!怎么回事,发条一拧,螺旋桨竟会转起来?”于是不久,一架崭新的直升飞机玩具便被搞得稀里哗啦。又如,“桌子上闹钟怎么会嘀嘀嗒嗒响,还会走呢?”于是不久,他又把一座好端端的闹钟拆散了。有的父母遇到这种情况,轻则将孩子臭骂一顿,重则拳脚相加,施以体罚。其实,这也是孩子的求知欲所致,这种精神是可贵的。这说明孩子已要求通过观察现象认识本质,由结果推知原因了。如果这是给以消极的禁止,甚至斥责、打骂、,孩子的求知欲就得不到满足,思维也难以得到及时的发展。可取的做法是同孩子一起把损坏的东西修好,并给孩子说明道理。当家长把孩子头脑里的问号拉成叹号,在孩子恍然大捂后,他的智慧幼芽就会猛长一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