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其实三月份也很好。文章比较长,我们这节课只能选择其中一部分学习,我们确定选择三月份,五月份,还有八月份来学习。(感悟:长文短教,该怎么教?尤其是教什么的目标确定,是成败的关键。曹老师选的这三个月份能够将汪曾祺先生文章的语言韵味大致体现出来,又恰体现本文写法上似断实连的特征。)

有人说 汪先生的文章不是用眼睛看的,要靠嘴巴来读。读才能读出汪先生文章独特的韵味。我们先来看三月,我们请一个男生来朗读。

(请同学推荐朗读较好的一位男生)

男生(王逸凡):读“三月,葡萄上架……小葡萄,一桶也就够了。”

师:读得怎么样?

(学生鼓掌)

师:读得很不错,声音很洪亮,语气的安排、节奏各方面也还可以,但也有不足。来我们一起来看“请葡萄上架”那一节,我发现刚才同学在读时“起!—起!”这个处理得很好。前面一个“起”,是个口语吧?“起”是一个号令,后面“起”是大家一起打的号子,一起把这个老藤从地里头把它扛起来,“起(师范读),起,它起来了,唉!它起来了!”这是一种非常欣喜的语气。这个地方他读的时候没有把这个效果通过声音传达出来。还有那个“伸开”,“把枝条向三面伸开”,这个 “伸开”重复了3次,应该有变化(师范读),趴了一冬的老藤啊,这个时候舒舒服服,凉凉快快地就在那里呆着,这个读的时候要把口语的特点、色彩尤其是那种劳动之后的喜悦通过声音传达出来,来我们全班一齐试一试啊。(感悟:不仅告诉学生汪先生文章只有读才能读出独特的韵味,更重要的是曹先生适时指导,示范着读,大家齐读,如此三步走下来,学生对文章的韵味就会有别样的感悟。)

师生(齐读):“然后,请葡萄上架……待着”。

师:很好,大家体会这样的文字,一读之后,文章里那种情味就触手可及。来,我们看五月。

(请同学推荐朗读较好的一位女生)

女生(曹敏):“五月,浇水,喷药,打梢,掐须……很快,就结出绿豆大的葡萄粒。”

上一页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