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的度量》这一单元的内容并不多,只有:直线、射线和角;角的度量、角的分类、画角四个知识点,在页面上仅仅只有课本的10个版面。可是,这一单元的教学却又历来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难点。难在哪呢?具体分析如下。

1、理解概念难。这个单元出现的概念有|直线、射线、线段、角、角的大小,而这些概念之间又是具有逻辑关系的。因为线段有两个端点,所以不能延长,同样的围成正方形、长方形等封闭图形的也只能是线段,因为这些图形的每个顶点就相当于线段的端点,所以我们也才能说出正方形的边长或者长方形的长和宽,这是学生学习线段所应该理解和掌握的。射线只有一个端点,它可以无限延伸,组成角的两条边就是两条可以无限延伸的射线,那么角的大小就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我们在学习角的大小时就要帮助学生理清这其中的逻辑关系。直线和射线都可以无限延长,都不能量出长度,不能量出长度也就意味着不能比较长度的长短。总之,我们在进行这个单元的教学时,既要让学生知道这些概念,还要让学生明白这些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让学生真正的理解,也就能很好的应用。老师在教学这一单元之前更要好好地研究教材,精心地准备好每一节课,让学生在第一次接触时就能很好的掌握,因为这样的知识如果要“补火”的话将是非常麻烦的事情。

2、动手操作难。一是量角器的摆放,二是利用内外圈的刻度正确读出角的度数。针对学生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我们教师常常抱着习以为常的心态,要求在熟记量角“点重合、边重合、读刻度”的三大步骤的前提下,组织学生进行大量的技能训练。在课前,我也预设到了这节课学生的难度,但是课上了以后还是不尽人意,如量角器的度数分内圈和外圈,学生看量角器时,不论角的一边对的是哪一圈的“0”刻度线,他们习惯看的是外圈的度数;有的即使外圈内圈看对了,但是在读刻度的时候,有时把四十几读成五十几,从哪边读过来在他们的头脑中比较模糊。我认为主要在于。

首先是教具量角器与学生的量角器有所不同,教具是木头做的,中心点与零刻度线找起来在黑板上看不清,不能给学生以很好的示范;其次是学生对角的大小概念也不是很清楚,往哪个方向读数容易受错觉指引,再加上有两排数据,有时分不清到底看哪一排,除了零刻度线没找准外,视觉上产生的错觉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另外,四年级的学生看到的只是一个静态的、完整的角,还没有认识到角是由一条射线绕端点旋转而成,量角为什么要“中心对顶点,零线对一边,另边看刻度”,对于角的旋转过程、方向没有建立表象,加以认识,自然读度数也就茫茫然,弄不明白什么情况下看外刻度线或内刻度线,尽管总结出量角方法,学生仍是不知所措。实践证明,学生对文字的理解与把握远远逊于对形象的记忆。尽管也有教师的示范,但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仍然太抽象。

如何让学生能够正确地学会量角,掌握量角器的用法呢?要解决这个问题有两个办法,一个是从“源头”上来解决问题——量角器为什么能量角。先让学生参与到量角器的产生过程中去,不能只让学生对量角器的认识停留在中心点、内外圈、零刻度线、刻度等一些标志性的静止状态,而无法用思维的连续性去指导量角行为的连贯性,“量角器为何能量角”这一问题解决了也就突破了量角这个难点。第二个方法是强化方法:让学生知道已知射线在中心点的右边就找右边的0,如果在左边就找左边的0,然后再从0开始依次数过去找到对应的刻度。掌握了方法以后,安排四人小组互相量角,因为孩子之间的交流是最顺畅的,在活动的过程中看看别人是怎么量的,听听别人是怎么做的,这样就能让更多的孩子掌握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