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问题的策略》是我刚在市教研写活动中执教的一节课,上课之前改了十几稿,这一稿是我上课前的几个小时才定下来的,尽管还存在瑕疵,但我觉得在这不断地改稿和磨课的过程中,收获了很多。就从数学课应该教什么谈几点自己的感受。

一、教教材。

教材是我们最直接的教学依具。上课前必须读透教材,知道要教什么?然后才是怎么教?如果连要教给学生都不清楚,那一定是教不好的。这一点我深有体会,因为在第一次试上时,就是这种情况。拿到教材眼睛里看到的就是教材上的那几个字,没有真正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不清楚该教什么,自己的底气就不足,怎么能理得清,讲的明。结果是什么都想讲,却什么也没讲清楚,这样老师教得累,学生还学不明白结果就是一团糟。

二、教学生。

之后的几天我潜心研究教材,在搞懂了教材的基础上我进行了教学设计,自己觉得设计的也比较合理。假期的最后一天进行了第二次试上。结果还是不理想,分析原因。忽视了学生这一鲜活的生命体。他们有自己的思想,不会像机器一样只有唯一的答案。而如果一味的按部就班非得把学生硬把知识塞给他,即使你讲得再好结果他还是不会接受的。而这一点恰恰是又被我忽视了的。于是再改,改什么?改教的方式。寻求一种最适合学生的方式,让学生学起来最舒服的方式来教。

三、教自己的。

有了这样的思想指导,我请了吴凌艳指导,她手把手的毫无保留的把她的想法和我分享,她的思考很有深度,提的建议也非常有针对性,于是我按照她的建议再改,再试上。结果又发现完全达不到理想状态,甚至比以前的效果还糟。为什么?因为教学不是拿来主义,不是所有优秀的甚至是完美的照搬过来就会有最好的效果,只有真正内化了的东西展现出来的才会是完美的。第二天就要上课了,怎么办?我想怎么教,应该取决于学生想怎么学,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我已经清楚,那么要做的就是从学生的学习经验出发,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实际需求,使教学落实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再做到“教在当教处”不包办,不代替,这样怎么教都不会有什么大问题。

怀着这样的心态,我完成了这次执教任务,虽然还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但看着孩子还意犹未尽的样子,我知道最起码这堂课他们学得还不算无聊,我也教的不算力不从心。

通过这次活动发现自己之前的教学大多都是为了教而教,少了太多的学习,少了太多的思考。也许这样的觉悟来的有点晚,以后我会慢慢去改变,学会带着思考去教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