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文献综述

( 一)、在生活中感知数学概念,建立数感。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是数学的宝库。儿童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他们对生活充满了好奇、想象。因此,生活经验是启蒙学生数感的最好良方。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索性学习方式。数感不是通过传授就能建立的,重要的是让学生自己去感知、发现,主动去探索,在这个过程中体会数学就存在于周围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解释现实中的数学现象,更具体更深刻地把握数的概念,建立数感。例如在一年级教材中,曾有一节实践活动课

估计一把花生、一把糖果、一把黄豆的个数。“一把”到底有多少?每个人手的大小有差异,手的大小决定着“一把”的个数;物体的大小也决定着“一把”个数多与少。因此,只有学生仔生活中的切身感知、体验才能对“数”有所理解。

二)、在学习中理解数学知识,建立数感。

在学习中理解数学知识是对数感培养的逐渐提高的过程。这种“学习”最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在实践操作中增进理解。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智慧之花开在指尖上。” “知识的本身就是活动,动作和思维密不可分。”好动手也是儿童的天性之一。现代教学论也认为: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学生最能理解的是自己双手实践的东西。在低年级教学中,教师应针对低年级学生好动、好玩、好奇,乐于模仿的特性和思维带有具体形象性的特点,在课堂上多让他们实践“分一分”、 “数一数”、“圈一圈”、“摆一摆”的活动,尽量让每一个学生都动手参与,感受到“数”的趣味和作用,对数产生亲切感。例如在认数中,让学生数数小棒,在数小棒的过程中就是对数的感知。接着让学生每十根捆成一捆,这是第二次对数的感知,在捆的过程中,理解10个一是10的概念,渗透十进制的数学方法。通过这种操作感知,把抽象的数学知识由隐性变为显性,化静为动,对更大些的数建立感性认识,了解到数的大小以及数与数之间的内在联系。

上一页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