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即加强数学基础知识的学习与巩固;加强综合运用,适当进行拓展与延伸;加强课内课外的学习指导。

一、问题的提出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听说“美感”、“语感”、“乐感”、“方向感”之类的词语,而“数感”提到的却很少,对“数感”这个词的理解也非常生疏。新的课程标准颁布以后,人们开始对这个词有所了解,也渐渐对它有了新的认识。那么,什么是数感呢?简单的说,也就是对数的一种感觉,对数的敏感性。它是对数及其运算的一般理解,这种理解可以帮助人们用灵活的方法为解决复杂的问题提出有用的策略。《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

以往,当我们的学生面对“一个正常人心跳100万次大约需要多长时间?”“100万小时相当于多少年?”“100万张纸有多厚?” 等等这些数学问题的时候,学生难于回答,我们就常常归因于学生缺乏生活经验,缺乏对身边数学问题的观察与思考。当问到学生“老师的年龄大约是多大?”时,听到的答案千奇百怪,可谓是丰富多彩,让老师哭笑不得,百般无奈。这时,我们还能仅仅归因于缺乏生活经验吗?很显然,不能。那么,又是什么原因呢?这时,我们才认识到学生严重缺乏数感,培养学生的数感势在必行了。

《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以及应用意识与推理能力。而发展“数感”就排在第一位,可见,“数感”的培养至关重要,是数学素养中的基础。那么,这种素养是一蹴而就的吗?回答是否定的,它需要长期的积累与熏陶。因此,必须从低年级开始逐渐培养学生的数感。

那么,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的数感呢?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