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叶圣陶先生这句话,揭示了人写作的心理活动的规律。学生作文,也是如此。若心无所思,情无所动,必然搜索枯肠,写不出文章来。

儿童的心胸坦荡,他们是喜欢表达自己所见所闻,表白自己所思所想的。照理说,作文应该是学生喜爱的学习活动。然而,儿童的思想纯朴,他们不会故作姿态,无病呻吟,要他们表达自己无动于衷的事物,便甚感苦恼。因此,作文又很可能成为学生望而生畏、极力回避的课业。由此看来,作文的指导,应着力于给学生深刻的感受,以获取丰富的题材,而不在于作法的指导。古人说"情动而辞发",意思是作文若能伴随着情感的活动,则可一挥而就。于是,我运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身临其境,细细体察,把观察、感受、表达三者统一在特定的情境之中,为学生创设具体生动的语言环境,做到有感而发。现以《和书画家范曾叔叔见面》一次作文指导为例,略作说明。

一 激发欲望,让学生主动进入情境

著名书画家范曾同志是我校校友,有一次回到家乡探亲。其时正是隆冬时节,天气严寒,范曾同志每日照例黎明即起,奋笔作画。艺术家所走的成才之路,是对学生进行立志成才教育的具体题材。我们便向范曾同志提出回母校和学生见面的要求。范曾同志欣然允诺。和名人联欢,是学校普遍开展的活动。然而,如何开展。却大有讲究。要使学生在活动中"情有所感",首先要激发学生参加活动的欲望,使其成为活动的主人,主动地进入情境。

活动前,我让学生欣赏范曾同志精美的画册,让学生领略著名书画家高超的艺术,促使学生形成对艺术家的仰慕,并激发与其相见的欲望。当学生听到范曾叔叔回家乡的消息时,便不约而同地提出:"范曾叔叔回母校吗?""我们能见到他吗?"不少学生还主动写信,邀请范曾叔叔回母校。活动尚未开展,学生的情感已被激发起来了。在学生正渴望着和书画家见面时,我们请来了范曾同志。那天,我向学生宣布这一喜讯,学生顿时欢呼雀跃,兴奋不已,教室里掌声不绝。学生情绪激动,形成了主动参加活动的内部诱因。在整个活动中,学生一直处于兴奋状态。从请范曾同志作画、写字,到听范曾同志苦练的事迹介绍,都是随着学生情感的发展,主动提出的。因为是他们自己的要求,就倍感亲切。他们看得特别真,听得分外切,留下的印象是久远难忘的。正如一他们自己说的:"范曾叔叔写的苦练精思四个字,不但写在纸上,而且深深地刻在我们心里。"

二 唤起注意,让学生细致地体察情境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