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学生心理规律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织里实验小学晟舍完小 闵国锋

苏霍姆林斯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尤为重要。”然而,长期以来,“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出题,学生做”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总是处于被动状态,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不能充分发挥,思维也不很好的发展,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很不利的。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数学课程标准》把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方法、过程,转变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作为实施数学课程的重要内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成为数学教学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学生是认识的主体,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因此,教师必须依据学生的心理规律,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引导,以期收到良好的效果。具体地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运用迁移规律综合知识,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在小学数学学习中,迁移是极其普遍的现象,数学知识、数学技能、数学学习方法等都能迁移。因此,教学中教师出示新的学习材料时要尽量揭示它与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数学知识的相似相通之处,这样学生就能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和经验主动学习新的知识,同时也有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构建。迁移所依赖的主要条件是不同知识存在着共同的因素,前后教材的共同因素越多,就越容易产生正向的迁移,沟通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逐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知识的能力。注意知识的同化和调整,不断提高学习中的迁移水平。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是随着数学学习而不断扩大、加深和发展的,这种过程有两种相辅相成的方式。

心理学家桑代克认为:“尝试与错误是学习的基本形式”。的确,学生在自己的探索学习中,采用迁移知识有时不可能总能选对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必然会出现思维受阻的时候。这时,就必须改弦易辙,另辟蹊径,调整思路,另行出击。及时激发学生“试一试”的欲望,通过自学课本、讨论和交流,引导学生主动构建知识,主动了解和发现知识的产生与发展,尽量寻找解决问题的各种途径,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获得创新学习的机会,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重视做好学生进行“尝试”的引导。鼓励学生敢试,对于尝试成功的,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师生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使之对尝试充满信心而敢去试一试;对尝试有困难或失败的,要及时给予启发引导,鼓励再试。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