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案例:

案例一:开学初,我们班的宝宝基本年龄3岁左右,经常孩子们几个人“躲在”厕所里叽叽喳喳的说着什么,并且经常出现这样的现象:一个小朋友在上厕所,几个小孩子站在一边看,而且一个个一脸的诡秘。我们班琪琪的妈妈反映,琪琪不敢在幼儿园上厕所,因为刚开始男孩子和女孩子都是一起上厕所的,有男孩子看她,她不敢上。

案例二:有一天,我带宝贝们到操场去玩,那时,操场到处都是绿,还有各种各样颜色的小花零星地点缀在草地上,显得更加漂亮。我们班陈紫涵突然跑过来跟我说:“老师,我和朱文辉结婚了。”带着好奇,我就问,你们怎么结婚的,哈哈,可爱的涵涵说:“他送我花,我们就结婚了。”

案例三:娃娃家角色游戏活动中,其中有一个幼儿扮演“妈妈”,而“妈妈”并没有按老师对她设计好的妈妈形象进行活动,而是坐到椅子上,把它当车在教师里开来开去。另一扮演孩子的幼儿,对着老师大喊到:“老师老师,她不像妈妈。”老师看了以后说到:“对啊!妈妈是不会到处开车的。妈妈都是买菜,在家洗衣服、拖地板、煮饭的。”

案例四:一次去一个中班观摩游戏,在一个“餐馆”的区角游戏中,我注意到了老师为服务员准备的是可戴在头上的挺鲜艳的花头巾,为厨师准备的是白帽子。当三个幼儿(一女两男)走进这个区角后,三个人都拿起厨师帽戴在了头上。三人你望望我,我望望你,似乎想起了什么。一个男孩说:“没服务员呢!”女孩没说话,两个男孩一起叫女孩:“你去当服务员!我们戴那个花头巾又不好看!”女孩嘟嘟嘴,也只好去了。

二、分析与对策

幼儿园后,“习得”性别角色和相互的性别观念的行为在学校的环境中进行,学校的教材,教师行为、伙伴组织、环境布置等都对幼儿获得的性别角色的行为发生影响。那么幼儿园应该给孩子提供一个怎么的教育环境?幼儿园的老师们又应该如何对幼儿进行更好的性别教育呢?

1、幼儿园卫生间要实行男女分厕

孩子个性、气质、性别意识形成的一个最关键的阶段,由于现在电视等媒体的渲染和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儿童的性别意识形成时期正在提前,而且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的生理成熟较早,性别意识也相应提早,很小就有性别差异,有的孩子3岁就已经有较强的性别意识了。如果这种朦胧意识一直伴随着孩子的成长,会对他们的心理和身体产生不良影响,因此,我们要进行男女分割是有必要的,有利于儿童的心理健康发育,同时老师和家长应该及早的对幼儿进行性别教育,孩子们已近开始关注自己与别人的性别差异了,并对异性小朋友的习惯和行为表现出喜欢模仿和好奇的心情。心理学家认为,大约到3岁时,性别角色已经形成。性别教育是从婴儿时候就开始的,尤其孩子上了幼儿园以后会经常被教育要知道自己的性别,在幼儿园中有很多让孩子区分性别的教育活动,比如排队,上厕所,分组等等,这些都加强了孩子的性别区分能力。

2、精心设计幼儿游戏,注意游戏材料的投放

幼儿游戏的设计在教师的不经意中,其实已经隐含了我们幼儿工作者的性别意识,对幼儿的性别认识起着强化的作用。比如每一个幼儿园都在玩的“娃娃家” 里,幼儿开始模仿传统的性别角色。一般都是女孩当“妈妈”,男孩当“爸爸”。“妈妈”是要在家里煮饭带孩子整理屋子的,如果“妈妈”不做家务,跑出去玩, 就会被认为失职。而“爸爸”是要出去工作的,回家就是吃饭,休息。这无形中就将“女性的职责是在家里”等观念沁入幼儿的心里了。如果我们在设计此游戏时是否能保持一定的性别敏感意识,根据现实情况稍稍做一些改动呢?比如,“爸爸”“妈妈”都可以出去上班,孩子可请“保姆”带,也可请“爷爷”“奶奶”帮忙照看。“爸爸”有空时也要帮忙带孩子,做家务,“妈妈”也可以出去办事。再或者,当幼儿玩娃娃家比较熟后,教师可否根据观察,建议男女幼儿互换角色,女孩尝试一下“爸爸”角色,男孩尝试一下“妈妈”角色呢?这样也许更有利于幼儿获得丰富的角色体验,扩大狭隘的性别认识。

另外,我们要特别注意游戏中游戏材料的投放。就如案例四提及的关于“餐馆”的区角游戏,若“服务员”的标志不是这么性别化,不是做成戴在头上的鲜艳的花头巾,而是做成比较中性的挂在胸前的标志牌或其他什么的,发生在这个游戏中的情景会减少。至少,它不会给幼儿游戏带来性别意识上的潜意识的影响和强化。所以我们在设计和投放幼儿游戏材料时要注意到是否会加强幼儿的性别意识分化和性别角色刻板化,随着他慢慢长大,再进一步解答不同时期他对“性别”和“性” 的疑惑。

3、慎选幼儿教材和幼儿读物。

教材从来都被社会看作为权威的正面的文化资源,它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儿童的成长。当然,“不仅是教材,还有其他性别文化来源,如父母教导,学校教育,大众媒体,同龄群体等都影响着儿童对性别的认知”。

但在幼儿园,相对幼儿来说,教师使用的教材和幼儿翻阅的读物,应该是幼儿在幼儿园性别认知的最主要来源。根据北京师范大学史静寰教授主持的“对幼儿园,小学,初中和成人扫盲教材的性别分析”课题的第二阶段研究成果表明,在幼儿园现行的教材中,表现出来的男性和女性的优缺点,已经被渗入了传统的性别观念。如男性优点多表现为聪明能干,诚实勇敢,有责任心,独立性强等;女性多表现为勤劳,温顺,心地善良,听话等;男性缺点多表现为不遵守纪律,调皮,霸道,贪玩,马虎,吵闹,玩危险游戏等,女性缺点多表现为贪心,凶狠,爱哭,软弱,需要保护等,性别沟壑开始出现。“在幼儿读物中,他或她阅读的是传统的性别角色期待。男孩和女孩主人公都需要面对一些考验,克服一些困难。但对女孩常常是家务劳动的考验,对男孩则是要闯世界,要拯救别人。童话中与孩子相伴的永远是母亲(如《小蝌蚪找妈妈》、《小红帽》、《小兔子乖乖》等),需要被勇敢执着的男性拯救的永远是柔弱的女孩(如《灰姑娘》、《白雪公主》、《睡美人》等)。”

在对男孩、女孩的特征、能力、责任等方面,存在着明显不同的角色期待。因此,我们在选教材,幼儿读物时,就更应该小心谨慎,通过教师的“师释文化”的教育过程来挑战传统的性别角色对男孩和女孩的精神束缚,建立平衡的多元的男女性别形象。尽量使教材和幼儿读物反映出来的性别特别是女性的职业要多样化,而非某一性别职业单一化和固定化,比如母亲也有当警察的,当科学家的;反映出来的角色的精神品质丰富化,比如父亲也常做家务,细心的照顾幼儿,母亲也经常看报,关心国家大事,遇事镇定等等。

4、加强家园联合,共同促进幼儿性别认知的健康发展。

勿庸置疑,家庭中的性别教育对幼儿性别认知的形成和发展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从某一方面来说,也许更甚于幼儿园的性别教育。要对幼儿进行良好的性别教育,我们就必须使家园联合,实施共同一致的幼儿性别教育。在转变幼儿园工作者的传统的性别观念的同时,也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好与家长的沟通交流工作,尽量使家长也能转变旧的性别观念,明白幼儿在早期受到良好健康宽松的性别教育的重要意义。

在家庭里父母以自身为榜样,从观念到实际行动上都能给幼儿性别认知的建立和发展一个宽松的环境以及尝试不同性别角色的机会,使幼儿性别认知能获得最大限度的优势发展。如果家庭性别教育和幼儿园的性别教育不一致就很难使幼儿建立起良好健康的性别认知,甚至会给幼儿性别认知的形成和发展带来困惑和阻碍。

当然,要真正作好家园一致的工作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实际困难。首先,要使家长改变传统的性别观念绝非一日之功,特别是相对与年龄较大的爷爷奶奶就更是如此。其次,从观念转变到表现在实际行动中还要有一定的过渡期;还有就是现代的大量传媒如电视,家庭亲子读物等等无一不在向着家长渗透和强化着社会的传统性别观念。

(蚌埠市龙湖香都幼儿园 钱敏敏 )